让人才都能“人尽其才”

2018-06-14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并强调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掀起“抢人大战”,人情牌、政策牌、待遇牌等各种“妙招”频出,可谓是费尽心思。然而在一些地方,人才是引进来了,但做不到“人尽其才”,人才俨然成了装点门面的“点缀”,久而久之,人才自身也没有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泯然众人。因此,各地在引进人才时,不止要在“引进来”上下功夫,更应该在“留得住”“能成事”上着力,让“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人才应有的渴望。

一、完善体制,制定人才使用的“说明书”

人才的“质”与“量”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匹配度”这个重要的因素。一味地掏空心思引来“金凤凰”,却没有找到正确使用人才的“说明书”,将人才放到不匹配的岗位上或者在多个岗位轮换,“金凤凰”不能“展翅高飞”。“人才”并不是用来“撑门面”“镇场子”的,再高端的人才也是要用来干事创业的,打开不了“羽翼”怎能展翅飞翔?

人才是事业的支撑,事业是人才的追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想要人尽其才,我们必须要客观评价人才,完善人才的评价体制,不能一味的要求人才主动“适岗”,而主动为其设置与其专业、能力、性格等特点相匹配的岗位,做到精准识才、精准用才。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因此,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应该广泛开展人才多维评价,做到“因需而引、因才而引”,要注重人才和地方客观发展的“匹配度”,要为每一名人才制定一份“使用说明书”,让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环境,炼制人才干事的“定心丸”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祖国的强大需要人才。人才都是渴望实现自身价值干出一番事业的,没有让其安下心来追逐梦想的“沃土”,又怎能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激情。

1983年,当时在正定县工作的习近平亲自主持制定了一个广招人才的《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也就是现在广为人知的正定“人才九条”。他从政治态度、工作环境、利益分配、奖励机制、调动手续、生活待遇、家属安排、来去自由等9个方面,大胆突破,有针对性地提出独到的优惠政策。“人才九条”显现出来的不仅是对人才巨大的吸引力,也给每一位来正定干事创业的人才吃下一颗“定心丸”。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人才投入,优化人才政策,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决不能让“英雄无用武之地”。发展环境越好,工作生态越优,创业创新氛围越浓,引进来的人才就越能安心创业、真心干事。

三、强化激励,安装人才创业的“助推器”

对人才,我们必须做到“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人才的培养使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厚植沃土”打造了好的创业环境,我们还要主动激发人才的干事创业能力,强化人才的激励关怀、服务保障,增强人才在事业有成的同时心灵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人才的关心激励是全方位的,激发人才的成就感与满足感非常重要,激励的最终目的是自我实现,而人才的自我实现意识越强,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认同度就越高,成就事业的动力也就越大,责任心也就越强。我们必须完善建立人才的关心关爱机制,把握人才干事创业全阶段的各项需求,定期开展人才“心理体检”,掌握人才的心理需求;要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鼓励人才敢于尝试、包容失败,在不断的创新实验中绽放知识力量;要完善创业成功人才的奖励机制,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凡是成绩出色、作出贡献的就要给予奖励,继续激发其干事热情;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引导人才树立“一生做好一件事”的良好导向,发扬“工匠精神”,引导人才倾注精力于某一领域,真正成为行家里手。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新时代扬帆起航,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才这个“国之重器”的作用,唯才是举,适才而用,让人才“人尽其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新闻来源:求是网 作者: 王攀
文章编辑:leo
本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仅供交流学习,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