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交会助力 粤港澳湾区科技创新未来可期

2018-11-20

第二十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11月14日至18日在深圳举行,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今天,有着“中国科技第一展”之称的“高交会”或许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加强内地与港澳地区在科技方面的更深入合作。

今年的“高交会”,不但举办了“香港日”、“澳门日”活动,还专门设立了“香港科技展区”,展示香港最新科技及研究项目。香港软件行业协会更设立“香港智慧城市优秀项目展区”,推广香港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设立“澳门馆”,促进澳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与国内外信息科技的交流与合作。香港科技论坛、粤港澳科技协同创新高层峰会等论坛活动也相继举办,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内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区域协同创新。本届高交会组委会13日在发布会上称,这里能够看到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方向。

“香港参与深圳高交会已经有十多年了,参展的目的从最初的偏向对科技产品的展示和交易,在近几年逐步发展成希望通过这样的展示交流平台,在科技创新方面与深圳乃至广东其它地区的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达成更深层次的合作。”香港贸发局深圳代表曾沂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指出,深港两地在创新科技领域有天然的互补优势,借助中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东风,香港和深圳乃至大湾区各市可以联手打造一个全球领先的国际创科中心。

共享大湾区发展红利

在1号馆的香港科技展区,展区负责人朱欢欢介绍,这次香港集结了“精英团队”,带来众多获得国际发明及创新奖项的产品。

此次高交会的香港馆,由香港贸易发展局和创新科技署合作设立,馆内展示的产品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知专设计学院等四所高校,以及五家香港研发中心、三家优秀初创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展馆现场看到,香港展区的产品多偏向实用。比如香港大学展示的新型LED技术,可降低显示屏噪点,保护视力。朱欢欢特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推荐了香港理工大学展出的平疤贴,它由一层设计独特的硅酮橡胶和一层采用特别配方的医疗用硅酮凝胶组成,能将压力均匀分布在疤痕位置,从而减少疤痕张力。此外,香港理工大学还带来了能实现靶向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抗癌药物。朱欢欢说,香港很重视产学研一体化,此次用心准备高交会,也是希望和深圳加强交流,抓住大湾区机遇,联手进军国际市场。

在开幕当天举行的香港科技论坛上,出席的嘉宾们一致认为,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重要突破口。

澳门展区共有12家企业参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绿色环保、新能源技术是本次“主打”。例如专注废旧矿物油处理的嘉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纳米光能电板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的华濠环保建材发展有限公司,以及研发空气质量实时监测设备的澳门绿威能环保科技公司。

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副理事长关治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澳门从第一届高交会参展至今,以往参展的公司以IT行业居多,而现在新能源产业兴起,顺应了澳门现阶段的科技发展趋势。“与往年相比,澳门在本届高交会更加突出‘融合’的主题。”关治平说。

大湾区的建设给澳门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带来了新变化,关治平称:“澳门面积小,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澳门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科技相关行业可以获得更多资讯以及与同行合作交流的机会,特别是为澳门青年人融入大湾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

“公司希望通过参与高交会,慢慢延伸内地市场。”澳门华濠环保建材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梅景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澳门华濠环保建材发展有限公司总代理的纳米光能电板项目已取得中国发明及实用型专利,梅景华称,纳米光能发电板装置已推出海外市场,接下来的阶段该公司将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导市场,希望受益于大湾区发展红利。

位于会展中心9号馆的北京大学展区,同时也是深港产学研基地展区。深港产学研基地由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方携手,于1999年在深圳市高新技术区共同创建。

在这个展区里,不少第一次参加高交会的企业便是深港合作的产物,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舒糖研发了一款测血糖指数的智能手表“Glutrac睿糖”,除了初期使用需要验血外,此后佩戴手表,就能连续无创监测血糖,免去了糖尿病患者每天“扎手指”的困扰。舒糖CEO何耀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到深圳创业多年,很喜欢这里的创新环境以及强大的硬件制造生态。

本次产学研基地的大部分企业,来自刚刚诞生不到四个月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创业工场设在福田保税区,是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加快建设的背书。尽管今年8月才正式启动,已经吸引了一众来自粤港澳各地的创业者。

创业工场负责人邓小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为入驻企业提供多种配套优惠政策,“比如租金优惠。我们会评估每家企业的情况,来收取租金,但是普遍都远低于市场价。”他进一步说,“此外,我们还提供企业融资、项目落地、市场对接等多种服务。”

人才、原始创新力瓶颈待解

不过专业人才的缺乏仍然是掣肘不少科技企业在湾区内发展的因素之一。“因为请不到人才,企业一开始只能去北京、香港招聘。”来自香港、于九年前就落户在佛山的奥马迪机器人有限公司CEO李伟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是异地人才、流失率大,企业不得不选择培养本地人才。经过数年的培育,才逐渐弥补了人才流动性大的问题。“不过近几年来这一情况已经得到了逐步改善,大湾区各地人才的培养更加协同并进,人员的流通也更加方便,最近广深港高铁的开通更大大缩短了香港与内地的时空距离,相信未来这里会成为科技人才聚集的高地。”

谈到人员的流通,曾沂靖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达了希望广深港高铁能够进一步“公交化”的愿景。“目前从香港到深圳、广州的高铁行车时间不到一小时,但是却需要提前一小时到西九龙进站检票成车。”他指出。“希望之后双方政策能进一步跟上,让手机电子通行证、电子车票等能尽快投入应用,简化通关程序,让人员的流通更加方便。”

同时,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问题。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并且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成立了研究院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罗伯特·格拉布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大湾区范围内应该通过政府政策引导,鼓励和吸引更多企业对高校的原始创新进行支持,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基础研究中,以形成产业、研发、市场、资本、人才的全要素协同,最终实现综合创新生态优化。例如可以大力推动湾区高校与高科技企业共同建立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在生物工程、基因检测、高新材料等方面,结合三地知名企业和高校优势专业,联合设置更多国际顶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更多领域走向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可以感到政府对我们研究院的资金、科研条件支持很充足,这里的科创氛围也很浓厚,希望未来大湾区内能有更多像格拉布斯研究院这样的研发机构落成,全面提升大湾区范围内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罗伯特表示。

“作为科技企业我们正在尝试与香港的高校进行更深层次的从人才到研发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在本届高交会受到广泛关注的AI 3D传感领域独角兽企业奥比中光创始人兼董事长黄源浩博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在11月19日,澳比中光与香港城市大学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吕坚在签约仪式现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校将与奥比中光一起通过实习实训、冠名奖学金等形式探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人工智能3D传感技术高层次技术人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仅供交流学习,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