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越秀区现代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9—2035年)的通知

2019-11-01

越府〔2019〕37号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
越秀区现代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9—2035年)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州市越秀区现代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9—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2019年10月11日

智慧引领 人文融合 品质制胜
建成世界级湾区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

——广州市越秀区现代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9—2035年)

广州市越秀区发展和改革局
2019年9月

目  录

前 言 7
一、发展基础与条件 9
(一)发展基础 9
1.经济综合实力强劲 9
2.产业层次高端跃升 9
3.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9
4.产业园区提质增效 10
(二)资源优势 10
1.历史文化底蕴厚重 10
2.科教资源优势凸显 11
3.优质医疗高度集聚 11
4.总部楼宇双轮驱动 12
(三)存在问题 12
1.内生动能不足 12
2.空间瓶颈制约 12
3.科技创新不足 13
4.资源整合不足 13
二、面临环境与挑战 14
(一)国际环境:全球经济步入调整盘升期,新科技革命推动产业体系的嬗变 14
1.全球产业分工日趋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 14
2.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开始迈入最具城市竞争力行列 14
3.国际大都市呈现中心城区复兴与经济弹性提升迹象 15
(二)国内形势: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分化日益明显 15
1.十九大开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15
2.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进一步形成 16
3.区域经济分化日益加大,资源加速向“强”的区域流动 16
(三)区域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启动,区域发展面临新一轮洗牌 17
1.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成为重要指引 17
2.广州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 17
3.中心城区竞争呈现“双重效应” 18
三、总体思路 18
(一)指导思想 18
(二)基本原则 19
(三)发展目标 19
1.近期目标(2019—2025年) 19
2.远期目标(2026—2035年) 19
(四)发展战略 21
1.创新驱动战略 21
2.文化融合战略 21
3.龙头带动战略 22
4.空间再造战略 22
5.链接全球战略 22
四、产业发展重点 22
(一)聚力总部经济龙头产业 23
1.全球企业总部 23
2.中国领军企业总部 23
3.新兴产业总部 23
(二)提质发展两大支撑产业 24
1.现代商贸业 24
专栏1:越秀区现代商贸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27
2.专业服务业 28
专栏2:越秀区专业服务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30
(三)巩固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30
1.金融业 31
专栏3:越秀区金融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33
2.文化创意产业 34
专栏4:越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36
3.健康医疗产业 36
专栏5:越秀区健康医疗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39
(四)培育发展五大新兴产业 39
1.数字经济 40
专栏6:越秀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41
2.新一代信息技术 42
专栏7:越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44
3.人工智能 44
专栏8:越秀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46
4.新消费经济 47
专栏9:越秀区新消费经济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50
5.科技服务 51
专栏10:越秀区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52
五、产业空间布局 53
(一)构建“一核三带四区”总体布局 53
专栏11:“一核三带四区”总体布局 53
1.提升“一核”文化+服务能级 54
2.构建“三带”产业动力引擎 54
3.打造“四区”产业集聚区 55
专栏12:越秀区健康医疗中心重点发展领域 57
专栏13:越秀区产业空间开发改造时序一览表 59
(二)近期重点打造区域 64
1.广州高新区黄花岗科技园人工智能产业园 64
2.老广交IP硅谷 64
3.花果山超高清视频产业特色小镇 65
专栏14:花果山规划图 66
4.国家版权贸易基地(越秀) 67
5.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67
专栏15: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重点项目表 68
6.二沙岛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70
专栏16:二沙岛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71
7.创意大道 72
8.“东山印象”品牌 72
9.海珠广场大湾区文化金融CBD 73
(三)空间拓展规划指引 74
1.因地制宜推进“城中村”改造 74
2.加快对珠江滨水区产业提质 75
3.地铁站点周边业态优化 75
六、重点任务 76
(一)对接两大战略 76
1.“一带一路”倡议 76
2.粤港澳大湾区 77
(二)实施六大工程 78
1.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工程 78
2.传统中轴线地区保护利用工程 79
3.产业人才聚集工程 81
4.营商环境优化工程 82
5.龙头企业繁星工程 83
6.空间载体再造工程 84
(三)打造三大平台 86
1.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86
2.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86
3.“互联网”公共信息平台 87
七、保障措施 88
(一)加强组织实施 88
(二)完善产业政策 88
(三)实施监测评估 88
(四)创新体制机制 89
(五)强化要素保障 89
附件 广州市越秀区重点发展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 90

前  言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竞争加速从资本竞争向创新竞争转变,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强战略性科技与产业布局,新一轮科技革命逐步由蓄势待发进入群体迸发阶段,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技术迭代加速升级,推动全球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的线性增长迈向互联网时代的指数增长。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五大发展理念成为行动指南,实体经济导向更加突出,创新驱动成为发展新引擎,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扩大,“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产业体系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此背景下,各地均加大新一轮战略产业布局,以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全面实施。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未来将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2018年10月,习总书记在广州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着力在综合城市功能、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作为广州的行政服务中心、文化核心区、科技创新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越秀也面临着振兴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的重大课题。产业是城市的活力之源、振兴之基,因此,有必要对越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重点、路径进行系统研判、科学谋划和前瞻布局,为促进    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贡献越秀力量。

一、发展基础与条件
(一)发展基础。
越秀在传承广州城市发展脉络、提升枢纽核心功能、强化辐射带动作用上承担着重要角色,优质资源集聚,“中心城区”功能凸显,是全市的行政服务中心、文化核心区、科技创新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积淀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1.经济综合实力强劲
2018年,越秀区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比例不到1/200,却创造了占全市的1/7经济总量的成绩,人均GDP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8年,越秀区经济密度达97.09亿元/平方公里,服务密度95.33亿元/平方公里,人均GDP28.02万元。《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评比中,越秀区排名全国第9。
2.产业层次高端跃升
2018年,越秀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70%。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45.8%。总部经济产出占全区GDP“半壁江山”。高端高质高新逐渐成为产业发展新导向,2018年新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以上企业增长87.35%,近7成为高新高质企业。2018年,新增上市企业5家,累计62家。新增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76家,累计445家,增长23%。
3.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瞄准“两高四新”招大引强,全面梳理完善“钻石29条”政策体系,2018年成功引进113家年注册资金超亿元企业,吸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下设项目14个、地区总部型项目7个落户越秀。大力推广应用新模式,试点运行无人便利店、彩妆概念店、无人超市等新模式,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17%。专业市场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市场扩至10万余商户,订单总额超25亿元。广州专业市场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市场管理权责目录与负面清单2项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经验获商务部等9个国家部委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4.产业园区提质增效
广州民间金融街已建成全国民间金融产业发展示范区、全国金融科技先行试验区、国家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品牌价值高达208亿元,位列全国服务业区域品牌(165个)第5名。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建成全省首个开放式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评为首批“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成为全省首个、全国第三个“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并被文化部公布获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国家版权贸易基地成功承办2016年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版权成果展以及第六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黄花岗科技园2018年新增5个合作园区,合计45个。创意大道被评为广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人才创新工场、广东院士团队成果转化(越秀)基地、全市首个台湾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挂牌成立。
(二)资源优势。
1.历史文化底蕴厚重
越秀是两千年来一直未曾迁移的广州城市中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光孝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海外高僧译经、传教之处。唐宋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市舶司(对外贸易管理机构)设在越秀,“双门底”(北京路)发展为商业闹市,宋代起,广州府学宫、禺山书院、广东贡院等学堂、书院集聚越秀。清末民初,高第街成为广州著名商业街。越秀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占全市比例的58.1%;越秀区非遗项目类别十分丰富,且分布广泛,拥有的市级非遗项目占广州市非遗项目的12.15%。
2.科教资源优势凸显
2018年,越秀辖内拥有国家、省、市独立法人的科研机构44家,排名全市第二,全区拥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实验室78家、工程技术中心161家,全区集聚国家“两院院士”、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市“产业领军人才”和“珠江新星”等各类高层次人才214人。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是广州科研机构与人才的高地之一。共有孵化器18个,众创空间13个,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5个。辖内共有204所中小学幼儿园,其中12所百年名校,5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所广州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先后被认定为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多年来,越秀区在高考和中考均保持全市领先优势。
3.优质医疗高度集聚
2018年,越秀医疗资源占全市1/3,辖内共有352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三级以上医院越秀区达19家,其中三级甲等医疗机构14家。健康医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速稳步提高。2018年,健康医疗产业营业总收入近900亿元,增加值为312亿元,占全区GDP的9.75%。
4.总部楼宇双轮驱动
2018年,越秀区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86家。380家总部型企业贡献税收280亿元、增长14%。辖内现有重点商务楼宇370余栋,其中税收亿元楼宇60栋,认定总部经济发展基地10个。率先建立楼宇信息化服务平台、成立广东省首个楼宇经济协会,发布全国首个星级商务楼宇评定标准,新评定星级商务楼宇32栋,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楼宇经济十大活力区”。
(三)存在问题。
1.内生动能不足
能支撑、带动全局发展的龙头企业或规模企业较少且新增量不足,部分企业由于业务发展需要有外迁意向。传统消费市场增速放缓,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有限。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占GDP比重偏小,未能体现越秀区作为中央文化商务区的枢纽地位,需要缩小与国际先进城区的差距。
2.空间瓶颈制约
越秀区产业用地开发强度高达90%,发展空间瓶颈制约明显。同时,产业空间布局联系纽带不牢靠,点和线的联系度不够高。大部分楼宇在设计标准、配套设施等方面与新落成写字楼存在着较大差距,难以满足优质企业对办公环境的要求。此外,越秀专业市场众多,占地面积大,而产出效益低。化解空间瓶颈、增加高端产业载体成为越秀当前经济发展的急迫需求。
3.科技创新不足
越秀区R&D支出占GDP比重偏低,《2017年度广州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中,越秀区的“科技创新”维度得分处于全市中游位置。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科技成果指数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时,具有基础研究、突破前沿技术的大型骨干企业和创新力强的中小新经济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越秀区产业发展的一大短板。
4.资源整合不足
越秀拥有丰富的金融、科技、文化、医疗等高端资源,但资源的产业化利用不足,深度交融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众多驻区科研机构受体制束缚或平台所限,远未成为“四新”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还主要停留在修缮、保护等层面上,其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品牌价值的功能比较有限,未能打造出诸如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的文化精品;数量众多的三甲医院尚未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与延拓效应。

二、面临环境与挑战
(一)国际环境:全球经济步入调整盘升期,新科技革命推动产业体系的嬗变。
1.全球产业分工日趋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
在全球生产网络主导的国际产业分工中,伴随专业分工细化和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创新,基于产品内分工的模块化生产、外包、制造、销售成为全球布局的生产活动。特别是知识生产日益垂直化和专业化,可以跨越地理界限来整合分散的研究活动、产品开发和工程设计,呈现出参与者日益多元化、网络化和互动频繁等特征。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外部资源为己所用,技术联盟、专利贸易与授权、联合研发等新兴组织形式,使得产业分工从企业内部部门间协作扩展到外部不同主体间的网络合作,甚至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组织、金融服务、文化熏陶等层面。在这一趋势下,越秀在全球生产网络中要抢占先机,对接国际高新技术和产业前沿,围绕应用驱动、产业协同、科技引领、生态培育,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营造新生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深度融合中,助力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2.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开始迈入最具城市竞争力行列
从全球城市评价结果看,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与新兴经济体中心城市开始打破全球城市固有格局,进入最具城市竞争力行列。随着全球创新网络的不断深化,科技活动规范和标准逐步统一,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全球布局,以“大科学”项目为标志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科技全球化趋势加快,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多中心、多节点格局逐步成型。当前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已经不是狭义的知识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而是科技、经济、文化高度融合,创新、创意相互交织的综合性创新中心。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创新方式由封闭式创新向共生式创新转变,由线性创新向颠覆式创新转变,为越秀深度嵌入全球创新链条提供了更好的时机。
3.国际大都市呈现中心城区复兴与经济弹性提升迹象
从纽约、伦敦、东京、芝加哥、旧金山等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来看,现代信息技术全球网络体系,正深刻地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和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突出表现为城市功能实现方式虚拟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受地理形态的影响越来越小、城市空间结构从传统的圈层式走向网络化,突出表现为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呈现向中心城区回流的趋势,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规律:一是科技产业与创新要素复归城市核心区;二是城市核心区功能趋于多元化;三是核心区集聚高端产业。在这一趋势下,越秀要顺应世界先进城市核心区发展规律,主动规划与协调,争取更多高端资源集聚,努力实现高端资源集聚后的裂变,促进高端产业不断发展。
(二)国内形势: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分化日益明显。
1.十九大开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确定“两步走”战略目标,并作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决策部署。未来,中国经济围绕推动“三大变革”和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中国”,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更加突出实体经济导向,更加凸显创新战略核心地位,突出运用智能制造、大数据、生产性服务、产融结合四大要素,着力构建“四位一体”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四新”经济,加快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经济模式上,“熊彼特创新型经济”将逐步取代“科兹纳套利型经济”。
2.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进一步形成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发紧密,对外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敞开,“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服务业开放将实现重大突破,服务贸易更快发展,“走出去”力度空前加大,全球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趋于完善,中国日益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引领者。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与开放风险亦明显上升,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频发贸易战,全球经贸保护主义兴起,新常态迭加贸易战使我国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和增长前景蒙上阴影。
3.区域经济分化日益加大,资源加速向“强”的区域流动
伴随着国内经济不断下行,区域经济状况趋向分化,出现了明显的“二八定律”现象,一些创新活跃区、国家战略承载区和经济转型先导区发展态势向好,涌现出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创新高活力企业群体和叫得响的知名品牌,而一些市场化程度低、历史包袱沉重、创新力较弱、产业结构单一的老工业基地及部分边远落后区则举步维艰,甚至出现经济停滞乃至负增长。与此同时,国内战略性资源及要素越来越向“强”的区域流动和汇聚,这反过来又加剧了区域经济的分化趋势。
(三)区域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启动,区域发展面临新一轮洗牌。
1.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成为重要指引
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建设成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已成为指导湾区各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最高指针。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广州的核心区,越秀在战略对接尤其是湾区资源配置及产业创新合作上将发挥枢纽节点作用。
2.广州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
“十三五”以来,广州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期,经济出现较大下滑,区域枢纽地位有所弱化。为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广州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枢纽设施,壮大总部经济,发力创新经济,拓展流量经济,培育平台经济,使经济势能不断累积上升,呈现出聚能蓄势的发展特征。与此同时,广州精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枢纽+”战略,加快构筑广阔的要素流动网络和创新网络,推动广州由产业“制造者”向产业“组织者”升级;实施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加大布局IAB、NEM产业,引领数字经济、智能产业超速发展。今后,随着广州迈向全球城市,其产业体系将更加凸显智慧引领与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功能特征。
3.中心城区竞争呈现“双重效应”
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商贸”型城市渐趋衰落,“金融+科技”型城市加速崛起,中心城区也不例外。当前,越秀正处于速度换档、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关键节点,既受到多中心格局下兄弟城区政策超限竞争、总部企业外迁、传统商贸模式衰落等巨大挑战,也恰逢都市核心区“综合生态”优势再造、高端科技产业布局“再中心化”、创新资源加速回归中心区等重大契机。只要有适宜的载体供给,新兴科技产业将茁壮成长,形成我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为方向,深入推进“中央文化商务区、创新发展先行区、品质城市示范区”建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品质化服务,全面优化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积极建设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标杆城区,着力打造“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率先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在省市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上勇当排头兵。
(二)基本原则。
顺应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结合越秀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实际,实施制定越秀区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应遵循优化存量与培育增量相结合、产业转型和城市更新相促进、自身发展与区域协同相联动、市区联动与多方合作相呼应、长远谋划与短期行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19—2025年)
到2025年,越秀区产业结构完成战略性调整,传统主导产业优势巩固提高,战略新兴产业占比大幅上升,区内科研、医疗、文化资源得到充分产业化利用,数字智能和医疗健康两大特色产业集群迅速壮大,以总部经济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新兴产业为引擎、“金融+科技+文化”互促共融的都市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四个中心”功能标志初步彰显,越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商务枢纽地位和创新策源地功能显著提升。
2.远期目标(2026—2035年)
到2035年,将越秀区建成引领湾区、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商务枢纽与总部经济基地、新型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医疗健康产业高地和广府文化旅游名区,国际大都市核心区创新创业活力全面迸发,金融辐射力、创新驱动力、总部控制力、产业软实力实现协同提高,原有的总部资源垄断型、商贸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全面转向品质服务竞争型、创新智慧引领型发展模式,远期经济增长率保持5%。

  越秀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预期指标

序号 维度 指标 单位 2017年

完成值

2018年完成值 2025年

目标值

2035年

目标值

牵头部门
1 经济实力 GDP 亿元 3154.48 3281.61 >4000 >5000
2 辖区税收 亿元 357.75 436.99 450 500 区税务局
3 产业结构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69.58 70.31 >72 >75 区商务局
4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6.08 5.96 >6.5 >7 区科工信局
5 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9.88 9.75 >10 >12 区科工信局
6 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12 1.69 >2 >2.5 区科工信局
7 质量效益 税收亿元楼宇 60 65 >65 >70 区商务局
8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35.13 36.55 >40 >45 区发展

改革局

9 经济密度 亿元/公里2 93.3 97.09 >120 >150
10 创新能力 R&D占GDP比例 % 1.7 1.67% >1.85 >2 区科工信局
11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万人 39.1 55.0 60 70 区知识

产权局

12 科技创新载体(孵化器+众创空间) 23 31 40 50 区科工信局
13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 534 676 1500 2000 区科工信局
14 主体能级 市认定总部企业数 72 66 >66 >70 区商务局
15 新型市场交易平台 2 2 >2 >3 区商务局
16 拥有上市公司数 57 62 >75 >100 区金融局
17 拥有独角兽企业数 0 0 1 3 区商务局
18 拥有外资企业数 513 691 >700 >800 区商务局
19 产业生态 累计新改建产业空间建筑面积 万平米 * * >40 >80 区发展

改革局

20 创投、风投企业注册数 153 101 130 200 区市场

监管局

21 拥有区杰出产业人才数 * 82 100 >100 区商务局
22 拥有产业发展创新人才数 * 50 150 >150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注: * 代表无统计数据。

(四)发展战略。
1.创新驱动战略
产业升级,创新为核。将创新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以价值创新为引领,大力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平台、创新型文化和知识市场,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都市核心区产业升级模式。
2.文化融合战略
秉承“文化立区”理念,通过实施“文化+”,促进文化与金融、商贸、旅游业等深度融合,将文化内涵、文化符号、文化价值融入产业活动中,推动产业品牌化、特色化发展,使文化成为提升产业附加值、保持地区活力的重要杠杆。
3.龙头带动战略
充分发挥总部企业、重大项目和价值创新园区的产业带动作用,促进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引导产业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驱动辖区产业转型升级。
4.空间再造战略
以城市更新改造为抓手,以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引,推动老旧城区、“城中村”空间再造及广州火车站、珠江滨水区改造升级,激活低效物业和老旧社区,增加优质产业载体供给,打造主题鲜明、配套完善、形态多样的多层次产业空间。
5.链接全球战略
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动我区产业和企业对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引导全球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高端资源要素在越秀汇聚融合、裂变创新;落实国家扩大服务业开放政策,推动金融、科技、医疗、养老、法律等优势产业积极“走出去”。

四、产业发展重点
立足越秀发展优势,按照“广州的行政服务中心、文化核心区、科技创新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的城区功能定位,聚力发展总部经济,提质发展支撑产业,巩固发展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构建大湾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倾力打造“创新金融高地、文创产业高地、健康医疗高地、科技服务高地”,努力建成世界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示范区。
(一)聚力总部经济龙头产业。
以沿江路商务景观带、东风路楼宇经济带和环市路智力创新带为核心,以流花现代商务区、环市东商圈、北京路文化核心区、黄花岗科技园、广州健康医疗中心等重点园区和平台为载体,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立足于越秀的区位优势、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和核心功能,大力引进集聚国际化、领军型、创新型企业总部,提升越秀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掌控力。
1.全球企业总部
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在越秀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争取有意进军中国市场但尚未在我国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的跨国公司在越秀设立区域总部、职能总部。以达沃斯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开展招商企业洽谈活动。引进国际性、区域性、多边金融组织与国际机构。
2.中国领军企业总部
重点引进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以及在行业中居于龙头地位的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在越秀设立综合型总部、地区总部、职能总部。支持现有总部在越秀增设投资中心、财务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3.新兴产业总部
围绕互联网金融、现代传媒、精准医疗、移动互联网、跨境电商、全域旅游、科技服务、时尚消费等新兴业态发展,努力培育新业态总部、珠三角总部或功能型总部。支持投资开发建设符合越秀新兴产业布局的主题总部大厦,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规格的“新兴产业总部基地”。
(二)提质发展两大支撑产业。
依托越秀区作为广州市中央文化商务区核心优势,充分发挥现代商贸业、高端专业服务业等战略支撑产业的良好发展基础,提升国际化、高端化服务能力,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人力资源服务、高端教育培训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建设国家级现代服务中心。
1.现代商贸业
依托流花现代商务区、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环市东商圈,充分发挥广百百货、友谊裤都、盒马生鲜等龙头带动作用,运用“互联网+现代商贸”,推动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转型升级,引导传统专业市场和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引进发展体验中心、定制中心、品牌之家等商贸新业态,重点引进全球顶级零售商和国际品牌、国内知名品牌和品牌旗舰店,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的集聚地和潮流时尚的重要传播地。
专业市场公共服务。引导专业市场接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会展等新业态,强化展贸、结算、设计、价格形成等高端服务功能,推动建立专业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优势行业的专业市场抱团出海到其他国家设立海外展销中心,促进越秀市场品牌与国际平台合作对接。
跨境电商。以建设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契机,以做大做强B2B为重点推进方向,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零售业务(B2C)、保税进口(B2B2C)创新发展。加快建设集保税展示、物流、交易、服务于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产业基地。支持跨境电子商务自建、收购并购或租赁海外仓,探索完善海外仓建设的融资、风险保障机制。
市场采购。利用广州获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等政策优势,以白马服装市场为试点,争取扩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推进出口流程、货值核算和监管方式的标准化、便利化。
时尚消费。鼓励品牌企业在越秀开设全球旗舰店。鼓励新晋设计师创立品牌,为本土品牌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品牌估值交易。鼓励一批商业企业开设未来商店概念店,通过创新孵化、新品众筹等形式为各类时尚、概念产品提供展示销售平台。
服务消费。实施美丽时尚、幸福婚庆、绿色餐饮、贴心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计划。支持举办越秀国际美发美容节、时尚文化节。鼓励流花展贸中心等一批非酒店类场所利用闲置资源发展特色婚礼会馆。唱响餐饮老字号品牌,打造国际美食之都,制定国际美食标准,培育“成街、成市、成节”的美食文化。推动“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
文化消费。依托星海音乐厅、黄花岗剧院、中山纪念堂等场馆资源,主动承担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把越秀区打造成为岭南知名文化演艺中心。鼓励一批展览、演出、节庆等文化项目与商圈、商街、商场联手,形成品牌化文商联动项目。培养居民文化艺术消费习惯,促进艺术类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协同发展公益性、经营性演出市场,增加高性价比的演唱会、音乐会、话剧、舞蹈、歌剧等文化消费品市场供给。提高“二沙岛户外音乐季”、“广州爵士音乐节”、“越秀越精彩”、“广府达人秀”、“二沙好声音”等重大文化活动办节水平。
体育消费。建设一批健身步道、自行车健身绿道、中小型健身场馆等设施,形成15分钟体育生活圈。培育体育消费习惯,鼓励体育类健身培训机构发展,发展路跑、网球、自行车、游泳、帆船、跆拳道、武术、击剑、电子竞技、智力运动、拳击等时尚前沿、消费引领的运动项目,每年举办若干高品质、高效益体育赛事活动。继续发挥广州马拉松(越秀段)、彩色跑等国际知名赛事带动作用。
会展业。吸引国际知名会展企业旗下的品牌展会来越秀举办。吸引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和独立组展商协会(SISO)等知名会展企业、机构来越秀设立区域总部和办展机构。

专栏1:越秀区现代商贸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推进专业市场升级改造。以一德路、流花等商圈为重点,全力推广应用广州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撮合优秀物流企业与有基础的专业市场商户开展仓储物流合作。打造集货品配送、支付结算、账务管理、资金清算、供应链金融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市场现代物流管理项目,推进现代化仓储物流升级改造试点项目建设。支持现代物流在一德路商圈规模发展,建立专业市场公共仓储基地,降低中心城区仓储需求压力。落实对专业市场的负面清单管理和权责清单管理,加快低端专业市场关停外迁,重点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范围内专业市场外迁,迅速有效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疏解“三不”低端专业市场,倒逼市场转型升级。推进建设商贸物流标准化体系,以托盘标准化及其循环共用、城市配送体系标准化建设为重点,推动建立完善的物流业标准化体系,在生产、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等环节实现配套设施的无缝对接和循环共用。

实施“互联网+商贸”行动计划。打造以白马商圈、矿泉商圈为龙头,专业特色电商园为主体,电商社区及楼宇为基础的现代商贸布局。立足特色产品商贸服务产业基础,支持大宗商品交易、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业务发展。打造一批特色产品电商园区,大力引进综合及垂直行业电商平台企业,推动网上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及支撑体系建设,支持原创品牌企业自建品牌平台。支持企业利用新媒体开展网络营销新模式,培育线上线下联动的体验式消费、团购、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新商务。提升物流配套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新型物流,统筹布局一体化市场营销网络。探索建立越秀专业市场交易大数据中心。挖掘外贸经验丰富、企业运营规范的外贸企业开展市场采购业务,拟推荐更多资质完整的企业参与到外贸新业态领域中,扩大外贸进出口的影响力。引进和培育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物流供应链、支付结汇等跨境电商服务企业,支持区内传统的外贸企业、专业市场通过“海外仓”开展B2B业务。

着力拓展外贸新业态。挖掘外贸经验丰富、企业运营规范的外贸企业开展市场采购业务,拟推荐更多资质完整的企业参与到外贸新业态领域中,扩大外贸进出口的影响力。利用中国(广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政策红利,重点引进和培育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物流供应链、支付结汇等跨境电商服务企业,支持区内传统的外贸企业、专业市场通过“海外仓”开展B2B业务。推进市场采购、国际中转、离岸贸易、融资租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保税贸易、检测维修等新型贸易发展。培育和新引进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大型供应链企业和贸易集成商,开展国际贸易服务、分拨、中转、销售、结算业务。加大对外贸新业态代表企业政策扶持、政务服务和招商力度,研究制定外贸新业态企业的认定办法。

打造全球知名时尚消费地标。围绕越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示范区目标,打造国际时尚消费品牌云集、国内外时尚消费群体集中消费的高地和时尚服务的体验地,实现“买全国、买全球”。推动北京路商圈提档升级,深化智慧商圈建设,扩大商圈对街区的辐射效应,打造适合不同消费人群的时尚消费地标。推动环市东商圈提质升级,瞄准中高端商务群体,加快全球品牌集聚,促进高端商场、酒店融合发展,提升商圈、商场、酒店的要客服务水准,普及购物免提等“管家式”服务,打造精致、精细、精品的高端中心商圈。加快中华广场商圈升级改造,瞄准年轻时尚人群,加快本土设计品牌、全球快时尚品牌、轻奢品牌集聚,打造本土时尚设计品牌集中、新产品、新体验丰富、集购物休闲为一体的时尚潮流集聚地。鼓励大型服装品牌企业、行业协会在流花商圈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品牌发布活动,引入国际知名时尚活动,提升在国际时尚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积极吸引境内外消费客源。结合城市重大活动和传统的消费旺季,培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节庆品牌,以消费节庆品牌吸引国内外消费者。积极引进世界性的综合性或专题性博览会、单项体育国际赛事、大型文化娱乐赛事等大型活动以及国际知名的大型娱乐休闲设施。抓住广府庙会、西湖花市、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广交会、世界航线大会等重要会议活动举办契机,鼓励区内重点商贸企业改善购物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吸引国内外参会嘉宾客商消费。以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为重点,推进集商务、购物、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购物中央商务区和集聚区的建设,形成集“食、住、游、购、乐”于一体的文商旅产业带。发展特色商业,改造提升玉器、海味干果、饰物精品、字画文化等老字号传统特色商业街,注入新型业态,扩大商业容量,促进商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文化古迹与现代商业街的有机融合,打造成集特色购物、特色休闲服务和岭南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国际商贸旅游区。

2.专业服务业
以沿江路商务景观带、东风路楼宇经济带和环市路智力创新带为核心,以国际一流城市为标杆,率先建立种类齐全、布局合理、高端集聚、水平领先的专业服务产业体系,通过打造产业集聚基地、引进高端机构和人才、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扩大品牌知名度、创立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接轨国际的产业环境,打造“大湾区专业服务业集聚高地”。
人力资源服务。支持人力资源招聘、职业指导、人力资源培训、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外包等服务业态加快发展。推动越秀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园区建设工作,积极争取省、市两级有关政策、资源方面的支持。
法律服务。重点发展法律代理服务,围绕一般民事行为,重点为房地产与建筑工程、招标投标、旧城改造征地拆迁等项目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瞄准国际排名前20位、在国内排名前5位的专业法律服务机构,引进知名的法律服务机构,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
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发展专项审计、内控审计、涉税鉴证、会计服务、管理咨询及培训等新业务。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在企业内部控制审核、并购重组、专项审计、司法鉴定、业绩评价、投资决策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政府投资项目、行政决策服务。
信用评价及管理。围绕信用信息服务、信用评级、信用管理咨询服务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包括政府机构信用登记、金融机构及企业数据库、企业及个人信用调查、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中小企业及金融机构评级、金融类及非金融类咨询服务等新型业态。
企业咨询及管理服务。加快与国际国内大中型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引进一批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咨询及管理服务机构,促进越秀区企业咨询及管理服务机构发展迈向国际化、专业化。
教育培训服务。依托越秀区现有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发展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项目、技能型及兴趣型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工具开发、互联网教育技术设备研制、互联网教育整合平台建设等互联网教育产业新业态。通过企业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中介服务及外包服务。发展利用新模式、新技术为科技活动、人才交流、房产买卖租赁等领域提供服务与管理业务。重点发展短期业务合作、长期业务挂钩、设立分支机构等,建设国际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中介服务市场平台。

专栏2:越秀区专业服务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打造高端专业服务业集聚基地。引进50家法律服务、财税服务、投融资服务、市场开发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咨询与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全球知名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集团来越秀设立亚太总部、大中华区总部、华南总部、研发中心等,重点打造“律师楼”、“会计师楼”、“设计师楼”等专业服务楼宇。依托北京路、环市东、中华广场等商务区,建设以法律服务、财税服务、投融资服务为主的专业服务核心圈。

培育本土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扶持中小微型专业服务业企业规模提升或向专业化细分领域发展。培育越秀高端服务品牌簇群,鼓励强强联合、优势并购,形成一批市场前景广阔、规模效益明显的行业领军企业。对大型企业采取个性化服务、中型企业采取标准化服务、小微企业采取簇群化服务,提升政府服务专业服务业的层次和效率。

推动专业服务业接轨国际标准。支持港澳大型或知名服务企业将总部迁到越秀或设立分支机构,在法律、会计、专业设计、管理咨询、会展服务等领域探索粤港澳合作的越秀试点,消除粤港澳专业服务业领域合作的制度壁垒。简化粤港澳专业机构业务交流和人员培训方面的外事审批报批程序。

打造专业服务创新中心。开拓新的专业服务类别,提高专业服务的知识密集度与技术含量。鼓励行业龙头机构、社会组织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专注核心业务、明确专业化分工,促进专业服务需求的市场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设适应专业服务业组织形态特点的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制度。

(三)巩固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牢固把握越秀区产业现状、比较优势及未来城区功能升级趋势,紧扣越秀支柱产业发展脉络,持续提升金融、文化创意、健康医疗三大主导产业,推进产业梯度合理分布和能级全面提升,强化产业发展动能,巩固经济支柱地位,引领带动越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金融业
依托广州民间金融街、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海珠广场大湾区文化金融CBD,立足越秀工建中行省行、人行省行齐聚的基础,突出“岭南文化、创新金融”特色,坚持“金融+主导产业”切实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模式,以金融科技、创新型金融机构为抓手,创建民间金融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众创金融集聚区和创新金融先行示范区,建立具有全国示范性的民间金融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
财富管理。以建设“千年商都、财富名区”为目标,重点新设和引进非银行金融机构、专业性保险公司、合资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全球知名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对冲基金等。探索在广州民间金融街建设华南财富管理中心业务撮合交易平台。建立理财规划师证书(CHFP、AFP、RFP、CFP、CFC、CWM等)互通认证制度。
商贸金融。推广供应链金融、商圈融资等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创新,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和项目量身定做资金结算、贸易融资、保值避险等人民币金融产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引导具备条件的外贸、外资和对外投资企业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消费金融。引导银行机构扩大金融IC卡在网络购物、旅游休闲等领域的应用。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研发标准化网络小额信用贷款,推广“一次授信、循环使用”,打造自助式消费贷款平台。推动金融机构与电信运营商、电商企业合作拓展移动金融运用场景。开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支持居民扩大消费需求。
文化金融。在花果山广州电视台现址建设文化金融综合服务区。利用越秀参与投资设立的广东省新媒体产业基金,重点支持区内国有媒体企业新媒体发展项目、媒体融合发展重点基础项目、传统媒体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项目。加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文化类无形资产的评估、登记、托管、流转服务。
科技金融。支持企业通过主板、科技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众筹平台等获得多层次融资支持。推广知识产权质押、产业链融资、投贷联动、股权质押融资等新型融资产品。通过创新模式构建包括科技信贷、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科技保险、融资租赁等在内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做好科创板准上市企业的筛选和服务工作,充分筛选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尤其是在国内当前制度框架内难以上市的“隐形冠军”和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为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提供针对性服务。对登陆科创板上市的企业给予奖励,对在科创板等境内外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的高科技企业,区级财政分阶段给予奖励,提高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性,增强企业登陆科创板的内在动力。
数字普惠金融。依托民间金融街内100多家小微金融、科技金融机构,利用数字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推动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应用中的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优质数字金融企业。创建广东省数字普惠金融试验区,发布数字普惠金融白皮书,力争为其他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养老金融。鼓励越秀金融机构将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个人养老相关的金融业务和战略转型相结合,探索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制。支持越秀金融机构符合条件的分支机构组建服务养老的金融发展专业团队、特色分(支)行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类金融。支持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与政策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开展联保、分保等业务合作。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管理,推进改善小额贷款公司法制环境。开展再保理、应收账款的资产证券化等融资产品和模式的创新。鼓励典当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增资扩股。

专栏3:越秀区金融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支持金融机构聚类发展。加快总部金融机构和财团、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创新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中介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引导大型银行中小企业专营中心、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区域性总部或管理总部、业务营运总部等入驻越秀。引进和新设一批信用卡中心、普惠金融事业部、消费金融公司等创新型金融组织。

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发挥粤瑞控股等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将投融资平台打造成“定位合理、功能突出、运营规范、效益良好、持续发展”的强势融资平台。引导、调动各类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为“越富基金”提供资金融通。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越秀区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项目。加强对区内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的指导及资金扶持,指导、协调企业利用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

规范促进民间金融发展。加快设立大型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依托各类专业市场、产业园区、行业协会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专业化经营与业务创新。探索在民间金融街建设一批创新创业金融园区,重点集聚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以及网络小额贷款、网络金融超市、网络金融大数据挖掘和评估、企业信用评价、信用增级等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

强化地方金融监管职能。建立首席金融风控官制度,深入地方金融机构一线做好金融风险监测、预警、防控和化解等工作。平衡好互联网时代下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依法合规开展业务创新。发挥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制定小额贷款公司监管评级体系。

2.文化创意产业
依托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创意大道、海珠广场大湾区文化金融CBD、花果山超高清视频产业特色小镇、“东山印象”品牌,立足越秀文创产业发展基础,发挥壹动漫、漫友文化等知名企业带动作用,根据全球文创产业发展的趋势,以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高端文化产业为龙头,重点建设好若干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创产业基地,打造具有越秀特色的文创产业品牌,大力发展科技型、智慧型、数字化的文创产业新业态。
动漫产业。推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CG技术、复制仿真技术等在动画设计、制作领域中的集成应用,发展手机动漫、网络动漫等业态。支持奥飞、原创动力、漫友科技等一批优势动漫企业做大做强。继续支持中国动漫金龙奖、中国国际漫画节等活动。完善文化创意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培养高端数字内容创意产业技术和设计人才。
现代传媒。以花果山“互联网+传媒小镇”为重点支撑,打造越秀新媒体集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把传统媒体的内容原创、权威报道、深度解读等优势通过网络、手机报、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各类传播形态和终端广泛延伸,发展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以及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出版、桌面视窗等新媒体。
互联网游戏。增强网页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的自主研发和运营推广能力。以电竞赛事为带动,建设集文创、科技、新潮流、旅游消费于一体的“数字创意体验中心”、“广州电竞生活馆”。推进互联网游戏“产学研”一体化,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数字文化创意。借助互联网、“云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等手段,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城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发展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流媒体、网络视频、移动电视、动漫网游、网络社区、在线音乐、无线音乐、数字出版等文化产业新业态。提高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装饰设计等设计水平。
艺术品交易。借助广州画院、广州雕塑院等机构的人才资源,在鉴赏、收藏、拍卖、交易及会展方面,精心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以版权交易市场为核心,发挥中国(越秀)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影响力和辐射力,做好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和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等平台建设。
文化旅游。依托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东山印象”品牌,充分发挥本地知名旅游新业态企业优势,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广府文化博览区、全域旅游体验区”目标,全方位丰富延伸拓展旅游产业触角,打造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深入挖掘广州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展现“最广州”文化元素。以现代商贸、演艺会展、时尚购物、艺术品、旅游体验为特色,培育文化旅游“O2O”模式,推动静态文化资源向动态展示型、体验式旅游资源转化。

专栏4:越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国家版权贸易基地(越秀)以版权交易为核心,版权保护为特色,打造成为创新领先的世界级版权贸易基地;创意大道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成园区文化创意的最重要的创新研发平台和创意产业集聚平台;南方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文化传播、广告创意制作等产业,打造成为广州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广东地区文化创意园区的标杆;羊城同创汇吸引广州的互联网创意创业产业落户羊晚大院,带动平台的新兴互联网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广东文投创工场着力构建“环线+横向+纵向”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华南区域最具影响力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

以科技创新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智能语音、虚拟现实、机器人等IAB产业技术和装备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满足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各种新兴媒体,发展基于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动漫传播运营。与广州电视台联合打造花果山“互联网+传媒”小镇,将节目制作、网络建设、终端制造、节目运营等各环节力量汇集起来,打造反映新时代高品质内涵文化精品。

健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借助全区深厚的文化资源和较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基础,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构建集品牌服务、孵化、提升、展示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链条,打造“老广交IP硅谷”。打造全国首家集文创、科技、商贸、旅游、新潮流消费于一体的“北京路数字创意体验馆”,承办全国电子竞技公开赛省级选拔赛。支持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动漫金龙奖、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等活动。

加强对广府文化发掘和宣传。鼓励对区内传统中轴线、北京路核心区、红色旅游等文化资源进行VR开发,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提升和价值挖掘作用。对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适应互联网和各种智能终端传播特点,创作生产优质、多样、个性的数字文化内容产品。

3.健康医疗产业
依托广州健康医疗中心、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发挥越秀区中山一院、省人民医院等医疗龙头资源密集、优质医疗服务需求庞大的基础优势,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医学技术研发平台,聚集一批国内外健康医疗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吸引和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产业项目,将越秀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健康医疗产业聚集地。
精准医疗。鼓励在肿瘤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消化科、血液科、眼科等国家省市重点发展领域启动精准医疗项目。围绕干细胞治疗、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精准医疗重点发展领域,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高端设备、科研领军人才及技术团队。推动精准医疗进一步发展,将越秀区打造为服务广州、辐射华南地区的基因检测基地。
医疗美容。发展形体雕塑、面部精塑、口腔美容、抗衰老、皮肤美容等医疗美容。鼓励从国内外引进医疗美容领域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医疗器械、药品、医疗技术与方法以及世界顶尖的专家团队。打造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团队最强、技术最好、服务最优的医疗美容医院。
生物医药。重点研制一批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具有显著效果的生物药物、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以及抗体药物、抗体偶联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加快高性能医学装备、高质量组织工程植介入产品、先进体外诊断产品、3D打印技术的研发和临床运用,支持发展生物芯片、生物技术加工天然药物。
中医药保健。积极发展中医养生、药膳食疗、按摩保健、特殊疾病保健等特色中医康复服务以及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积极传承、创新岭南中医药养生文化,打造健康养生品牌。
智慧医疗。搭建分工协作、共建共享、服务大众的“智慧医疗”云平台,提供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健康信息服务、医院信息化搜索、远程健康管理、自助健康体检等服务。实现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互联互通,提供远程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服务、远程教育等远程医疗服务。加快高端智能诊断设备、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等产品研发生产。
健康管理。开展医学检验服务、健康管理、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康复护理等业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专业护理、保健康复、心理健康、母婴照料等专业健康服务机构。鼓励专业健康体检机构向全面健康管理机构发展,引入独立的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基因检测中心、病理中心等医疗机构,提高体检机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养老服务。针对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危害的不断加剧等问题,积极引入知名健康产业集团、老龄服务专业企业,带动越秀区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业专业化、细分化发展,提升医疗健康养老服务能级。推进“医养联合体”服务模式建设,支持养老机构与周边大型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的合作,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
生物医药研发。加快现代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新型疫苗等关键技术集成开发和新产品研制,推动利用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药工艺和流程,加快基因编辑、功能细胞获得、细胞规模化培养、靶向和长效释药等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展核酸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干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的研究。

专栏5:越秀区健康医疗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推动医学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建设。重点依托东山口卫生医疗资源的集聚优势,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医药企业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合署办公)、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开展战略合作,合作共建精准医疗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药物成果转化的平台以及医疗产业孵化器,加快肿瘤基因组检测技术、新型生物基因型药物等技术和药物的研发和成果转化。

引导健康医疗产业高端发展。围绕精准医疗、医学美容、中医药保健、智慧医疗等重点发展领域,推出个体化、规范化、高质量、一站式的高端技术服务。开展精准医疗、抗衰老、肿瘤癌症诊治等高端医疗服务和数字化健康医疗管理、亚健康及慢性病调养等高端管理服务。支持特聘全国知名医学专家组成健康顾问咨询团,推出高端健康体检、就医一条龙高端服务。引进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健康医疗产业重点项目、先进技术设备。

支持健康医疗产业创新发展。引导企业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医疗器械新产品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在越秀区设立国家级健康医疗产学研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心等机构。鼓励辖区医院、企业机构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力求在部分重大疾病综合防治、临床诊疗技术和药物临床应用等领域取得突破。

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实现全区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及数据动态更新。实现全区居民健康档案调阅、统一诊疗卡(市民卡、健康卡)应用、双向转诊业务协同系统、诊间预约、机构间会诊等功能,接入广州市集约式诊疗预约系统及集约式诊疗费用支付系统。通过标准化接口与医院信息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

(四)培育发展五大新兴产业。
积极支持产业跨界创新,紧紧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以培育发展新业态为主线,着力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消费经济、科技服务等新兴产业,为越秀区面向未来发展开拓出强劲的新增长点。
1.数字经济
以黄花岗科技园、广州高新区黄花岗科技园人工智能产业园、老广交IP硅谷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等数字经济产业,加强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把越秀建设成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强区。
大数据。加强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发掘、数据可视化等关键技术研发。统筹布局大数据中心和公共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政府大数据应用。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气象、环境等领域的应用,促进数据服务业创新,支持发展数据制片、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新模式新业态。
云计算。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操作系统、桌面云计算系统、分布式系统软件、虚拟化软件等云计算基础软件,应用于云基础设施和云终端设备的嵌入式软件及SaaS相关应用软件。推进专有云解决方案研发与产业化,建立自主可控云计算产业链。
高端软件。加速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库管理系统、云平台中间件、移动端和云端办公套件的研发和应用。加强主动防护技术、密码技术、保密技术、可信计算技术、隐私保护技术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安全可靠的安全基础产品、网络与边界安全产品、信息安全支撑工具等。
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VR)、全息成像等核心技术开发。突破高性能软件建模、内容拍摄生成、增强现实与人机交互、集成环境与工具、3D全息图像等关键技术,研制虚拟显示器件、光学器件、高性能真三维显示器、开发引擎等产品,建立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技术、产品、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重点行业融合应用。
超感影院、混合现实娱乐等配套装备和平台研发。搭建可穿戴设备与虚拟现实技术创新、计量测试检测与工程化验证平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文化消费的新型可穿戴设备、沉浸式体验平台及其软件和辅助工具,并推动其在虚拟直播、超感影院、混合现实娱乐等新消费领域的应用。

专栏6:越秀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促进数字产品技术水平提升。突破数字内容产品的生成、处理、检索与保护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影视动漫、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交互娱乐引擎开发等相关的软件技术和应用服务。建设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平台,提升文化创意基础技术研发和高端装备核心技术研发水平。加快发展影视后期制作和传播技术,支持影视剧和动漫产品的研发、制作、生产、发行和放映,以及影视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和版权交易。

鼓励数字创意内容精品创作。支持音乐、文学及演艺等原创和精品生产,以及经典原创性游戏产品的创作、研发和运营,鼓励建设大型游戏服务平台,提升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文化品位和价值。提高传统印刷、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数字化转化和开发能力。支持融合多种业态和内容形式的联动创意开发模式,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数字创意精品。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进程。推动重要公共文化艺术培训、展览、讲座、演出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建设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鼓励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精品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利用。支持公共文化机构通过社交软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用户体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

促进数字创意内容和技术装备创新发展。加强数字内容和技术装备协同创新,提高创作生产和传播服务的技术装备水平,发掘优秀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意,打造一批优秀数字文化创意产品。丰富创意内容表现形式,研发适应沉浸体验、智能互动需求的终端产品,加快推动新媒体、多屏互动等新技术应用,大力发展球幕影院、超感影院、全息显示、混合现实等新型互动娱乐产品。提升高端印刷设备、印刷工艺等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传统印刷业实现绿色印刷和数字印刷创新升级。

2.新一代信息技术
依托黄花岗科技园、广州高新区黄花岗科技园人工智能产业园、老广交IP硅谷、广东地理科技与文化价值创新园、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信息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重点载体,巩固越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以“软件+硬件”、“应用+服务”为发展路径,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持续攀升产业链高端环节,推动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物联网。面向智能家居、健康医疗、车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等消费领域,鼓励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开展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以争取以广东省NB-IOT标杆应用试点为契机,打造智能电网监测、智能充电桩、智慧水表、智慧停车、智慧物流等NB-IOT业务示范标杆应用。
下一代信息网络。推动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以及新频谱开发与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前瞻部署。重点发展卫星通信系统、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卫星应用终端及卫星遥感应用、北斗导航技术的行业应用和模式创新。实现IPv4与IPv6主流业务互通。
高性能集成电路研发。推动面向网络通信、卫星导航、智能终端、工业控制与驱动、智能传感器、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的应用芯片设计。发展先进高压电路、数模混合集成工艺、微机电系统(MEMS)工艺、射频电路、锗硅工艺等特色专用工艺。
新一代显示技术开发。加快推进3D显示、柔性显示、激光显示、全息投影显示等新一代显示技术的研发。加强显示材料、元器件核心技术及关键生产工艺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力度,推动TFT-LCD向高分辨率、低能耗、轻薄、曲面等方向发展。重点突破被动式有机发光(PMOLED)、主动式有机发光(AMOLED)柔性显示关键技术。
新型电子元器件研发。加快推进用于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中的半导体、陶瓷、高分子、超导、光纤、纳米等各种新型敏感、复合功能材料的创新研发。加强用于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终端领域的新型高密度电池的研发,突破锌离子等新型电池储能技术,推动石墨烯电池研发。
新一代地理信息服务。加快推进卫星导航服务、移动位置服务、3D导航、精准位置服务、地理信息软件开发、导航信息终端等领域产业化。打造广东地理科技与文化创新创意产业园,推进广东省地理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发展地理信息、地理文化、地理教育、地理智库等四大产业板块。
增材制造(3D打印)。重点发展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大型整体构件激光及电子束送粉(送丝)熔化沉积、光固化成形、熔融沉积成形、激光选区烧结成形、无模铸型以及材料喷射成形等增材直接制造装备。积极开发金属、非金属、医用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推动重点增材制造装备和材料的示范应用。

专栏7:越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推进信息技术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提高信息技术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和信息安全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操作系统、分布式系统软件、虚拟化软件等云计算基础软件,以及应用于云基础设施和云终端设备的嵌入式软件及相关应用软件。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研究院建设,吸引移动互联网软硬件研发、系统集成、电子交易、信用服务等龙头企业落户。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加快部署LTE网络、网络带宽升级和区域性关键节点建设。推进全光网络建设,商务楼宇实现光纤到办公室,光纤接入能力达到100Mbps以上。推动公共区域WLAN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加快推进5G商用步伐。积极部署下一代互联网,完成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系统、支撑系统等基础设施的IPv6升级改造。

提升互联网普遍应用支撑能力。支持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建设区统一数据中心以及物联网等公共服务平台。整合高速网络、综合语音,协同通信、高清视频通信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企业提供便捷快速、优质低价的办公环境和信息通信服务。建设服务式办公室和虚拟式办公室,通过集约共享的空间、IT设施建设,降低企业的资金投入成本。

促进社会数据资源流通交易。完善促进数据交易的政策法规,探索建立安全、规范、可信的数据交易运营体系。支持数据交易平台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创建数据资源服务公司,探索开展大数据衍生品交易,鼓励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进行数据交换和交易。运用市场手段引导相关企业提供数据租售、分析预测、决策支持等服务。

3.人工智能
依托黄花岗科技园、广州高新区黄花岗科技园人工智能产业园等重点载体,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将“智能+”作为越秀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主打品牌,在空间、资源、政策上重点保障,打造人工智能及衍生的“智能+”类产业集群,为建设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智能终端。支持智能科技与电子消费品深度融合。推动基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移动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开发智能路由、智能安全监控、人机交互技术,构建具有互联网后台支撑、具备自学习功能的智能家居产品体系。发展具备健康照料、教育娱乐、烹饪扫地、社区监控等功能的家庭服务机器人。
智慧商务。鼓励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新型商务服务与决策系统,开展商务智能服务。探索围绕个人需求、企业管理提供定制化商务智能决策服务。建设涵盖地理位置、网络媒体和城市基础数据等跨媒体智慧城市公共大数据支持平台。
智能制造。支持智能科技与工业机器人应用。鼓励3D打印、智能成型等使能工具与系统研发。面向个性化定制与柔性化生产,鼓励建设基于智能技术的制造云服务平台。发展流程智能制造、离散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远程诊断与运维服务等新型制造模式。
智慧医疗。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新模式、新手段。开发快速、精准的智能检测设备与系统,发展人机协同临床智能诊疗系统,建设智能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推动医疗服务产业深港一体化融合发展。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基因组识别、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及其应用,支持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创新型药物研发。支持智能可穿戴健康管理设备的研发、设计与展销。
智能家居。顺应家居产品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发展方向,支持智能传感、物联网、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智能家居产品中的应用,提升家电、智能网络设备、水电气仪表等产品的智能水平、实用性和安全性,发展智能安防、智能家具、智能照明、智能洁具等产品。重点推进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无人系统、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设一批智能家居测试评价、示范应用项目并推广。
智慧城市。开发智能设备与智能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在城市交通、环境监测、智慧能源、公共安全、政务、法律、教育等公共领域的示范应用,加快智能城市建设。探索无人驾驶时代的公共交通管理与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面向政务服务的人工智能平台。建设完善的企业发展服务智能平台。促进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建立新型社会信用体系。推动教育向定制化、个性化、智能化发展,支持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

专栏8:越秀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构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动以信息传输为核心的数字化、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升级网络基础设施,研发布局第五代移动通信(5G)系统,完善物联网基础设施,实现主要公益性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统筹利用大数据基础设施,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为人工智能研发和广泛应用提供海量数据支撑。支持围绕智能城市建设研发智能技术和开展应用示范。

支持智能硬件研发。大力支持智能硬件核心元器件与产品研发。支持开发新一代元人机产品、下一代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智能医疗设备、智能显示设备等新兴智能终端。支持智能终端企业开展产品品牌推广。引进新型智能硬件主题孵化器,为智能硬件创业者提供多维皮、立体化的服务。

鼓励智能硬件服务应用。拓展智能硬件在交通、家居、教育、病房、办公室、无人驾驶等多场景中的应用。支持发展智能看护(病房)、智能教学整体方案服务,鼓励智能建筑、智能家装、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企业合作开发。支持研发智能机器人产品,拓展广泛应用场景。鼓励行业就智能硬件接口标准、软件接口协议标准以及安全使用标准进行协调统筹。

智能交通应用及示范。围绕智能车路协同、大城市区域交通协同联动控制、交通状态感知与交互、车联网、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管控、交通物联网应用等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及示范应用。形成以公共交通出行为核心的城市智能公交与客运服务体系,鼓励地铁和地面公交调度、枢纽及换乘服务(PR)、公共自行车和步行等慢行系统服务领域的应用服务创新,推动“公交城区”建设。支持涉及智能交通领域的视频、安防、监控、电子收费等设备以及各种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智慧能源应用及示范。建设能源生产消费的智能化体系、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与能源系统协同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立新型能源市场交易体系和商业运营平台,发展分布式能源、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智慧用能和增值服务、绿色能源灵活交易、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等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核心设备研发和标准体系建设,促进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和模式的国际应用与合作。

类脑智能技术开发与应用。积极引进领军研究团队,推动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建立越秀分中心,开展类脑智能理论和产业化研究。

4.新消费经济
依托传统中轴线、北京路步行街、环市东商圈、“东山印象”品牌,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积极推进实施夜间经济、网红经济、社群经济、新零售等领域消费工程,加快培育以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为主要内容的消费新热点,发展体验经济、分享经济、网络经济、跨界经济,支持商圈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创意中心、产品和服务设计定制中心、消费业态和模式创新中心等综合体验方向发展,培育跨区跨境、线上线下、体验分享等新兴消费业态。
夜间经济。编制越秀夜间消费地图,重点打造传统中轴线、北京路、沿江路、环市东路、农林下路等夜间消费集聚区,擦亮国际知名的“越秀之夜”品牌。将“广府庙会”“广州爵士音乐节”“国际美食节”等办成标志性节庆,在节庆期间举办精彩纷呈的夜间活动。鼓励商场、购物中心延长营业时间,在店庆日、节假日期间开展“不打烊”等晚间促销活动。与各大网络平台合作,评选夜间消费榜单,推出“最美越秀餐桌”“最火深夜食堂”等旅游美食“打卡”地。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逢重要时间节点、传统节日开放夜场参观。支持品牌连锁企业加大24小时便利店建设布局,扶持24小时实体书店。
网红经济。鼓励独具“网红特色”的创新创造,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发展网络文化、网络视听、网络游戏、网络出版、虚拟现实及其关联新业态,大力发展“网红+影视”、“网红+电商”、“网红+VR”等新模式,打造引领时尚潮流的“网红梦工场”与“品牌直播间”。发展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流媒体、网络视频、移动电视、动漫网游、网络社区、在线音乐、无线音乐、数字出版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将花果山超高清视频产业特色小镇打造为集创业、娱乐、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网红小镇。
社群经济。加大技术接口的攻关,推动商业模式渗透,推广弹幕、社交、互动教育等可参与、可互动、可体验的产品,打通实体与虚拟。加快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支持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社交平台、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类企业基于海量用户行为数据资源,发展平台与数据集成、线上与线下互动的商业服务,探索“设计+用户”“制造+电商”“营销+社交”等新模式。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络社交平台、行业领军企业通过社交网络,为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产品或服务交易支撑,形成若干基于“社交网络生态圈”的综合服务平台。
平台经济。鼓励互联网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支持开展“互联网+定制客运”等预约式个性化服务,鼓励发展定制巴士、客车小件快运、城市通勤车运输等新业态,推动网络约车、合乘车等规范化发展。明确平台运营规则和权责边界,建立政府、平台、企业、消费者等多元共治的监管新模式。大力发展服务于区域、行业、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智能制造服务平台、云服务平台,培育形成一批品牌服务供应商,构建开放协同的服务生态系统。
共享经济。创新共享经济模式,积极发展众包、众智、众扶、众筹等新业态。重点支持快递业、家政服务业、教育业、培训业、新闻业、租赁业、广告业、创意业、健康服务业等领域分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资源高效充分利用。发展面向制造环节的分享经济,打破企业界限,推进企业共享技术、设备和服务。聚焦民生反映较大、需求难以满足的窗口行业,探索突破传统法规限制,积极开展分享经济试点试验。积极创新监管思路,建立多种互联网共享平台,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和征信体系,为共享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新零售。加快发展“无人超市”“智慧药房”“高端超市+生鲜餐饮”等高端生活性服务业。推动传统零售业向体验化、智能化、服务化和社群化转型,加快培育以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为主要内容的消费新热点。加强线上线下(O2O)互动创新,鼓励实体店通过互联网与消费者建立全渠道、全天候互动,支持实体店拓展互联网展示、传播、聚客、营销、支付等综合服务,提升线下消费、体验、配送和售后等服务水平。

专栏9:越秀区新消费经济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优化夜间经济环境。重点商业街区或商圈设立综合协调机构,统筹该片区夜间的城市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夜间旅游、娱乐、消费秩序。研究完善夜间经济集聚区及周边动静态交通组织管理,周边道路有条件的适当增加夜间停车位、出租车候客点、夜班公交线路。推动夜间经济集聚区接待场所的公共厕所改造提升,鼓励夜游景区、夜市等沿街店铺对外开放厕所。完善夜间经济集聚区的水电气供给、污水收集排放、餐饮油烟处理、垃圾分类处理等配套设施。

打造“网红”孵化基地。积极引进腾讯众创空间,借助创服、创孵、创投、创培、创星“五创”服务模式,策划“网红超级IP打造计划”、“百万网红打造计划”、“直播网红孵化计划”等新模式,引入优秀创业导师,从创业服务、区域孵化、资本加速和创业培训成长以及品牌营销五个维度,全方位帮助“网红”创业者创业,发挥“网红”孵化基地迭加效应、倍增效应,助力“网红”产业做大做强。

创新零售商业模式。推动传统零售业向体验化、智能化、服务化和社群化转型,实现零售业自我突围。大力发展体验式商业。鼓励零售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实体店铺数字化改造,增强店面场景化、立体化、智能化展示功能。支持传统百货业开设跨境电商体验店。开展购物中心、百货店体验消费转型试点,引导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差异化主题定位,向智能化、多样化商业服务综合体转型,增加餐饮、休闲、娱乐、文化等设施,由商品销售为主转向“商品+服务”并重。推动实体店、移动终端、PC终端、社交媒体融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零售业与顾客社群化的生活伙伴关系。

着力培育消费新热点。积极推进实施信息、时尚、旅游休闲、教育文体、养老健康家政等领域消费工程,鼓励发展数码通讯产品、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产品服务。加快发展购物旅游、会展旅游、邮轮、游艇旅游及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养老健康家政消费,推动建立产业基金等发展养老服务,引导建设家政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家庭服务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认定,推进家政服务企业专业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以广州列入第二批消费金融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越秀消费金融服务在行业内的应用。

5.科技服务
以环市路智力创新带为核心,依托黄花岗科技园、老广交IP硅谷、广东地理科技与文化价值创新园等重点载体,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健全和强化黄花岗科技园的创新创业服务配套能力,探索建设一站式“双创”服务中心,聚集政府、高校院所、市场机构等资源,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研究开发及其服务。鼓励研发类企业专业化发展,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支持产业联盟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业技术研发机构面向产业集群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支持发展产品研发设计服务,促进研发设计服务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提高设计服务能力。
技术转移服务。依法保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技术转移机构等相关方的收入或股权比例。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工程中心等面向市场开展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 服务。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良性互动机制,促进技术转移转化。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加快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检验等服务。加强先进重大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培育和引进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
创业孵化服务。促进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办好创新创业大赛。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孵化器,促进天使投资与创业孵化紧密结合,推广“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支持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
知识产权服务。做优做强国家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广州)基地,强化广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着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提升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运营实施、评估交易、保护维权、投融资等服务水平,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科技咨询服务。支持科技咨询机构、知识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网络化、集成化的科技咨询和知识服务。引导科普服务机构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带动模型、教具、展品等相关衍生产业发展。

专栏10:越秀区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
创建统一国家级孵化器品牌。落实旧厂房改造建设科技孵化器享受城市更新改造政策、孵化器载体用房可按幢、层等固定界限进行产权登记并出租或转让的实施意见。引导低效闲置物业、专业市场改造成主题特色鲜明的孵化器及众创空间。建设高端“双创”基地,支持广东文投创工场、羊城同创汇等打造为国家级孵化器。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特色众创集群,促进“创客圈”的建立。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科研机构体制和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加大对科技成果交易的补助奖励力度。建设一批具有技术评估、成果推介、融资担保、知识产权功能的专业性和综合性成果转化转移机构。建立“研发机构、企业、中介、经纪人”等多元化、多层次的技术产权交易体系。鼓励和推动企业应用“互联网+”的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技术构建融合线上服务平台、线下孵化载体、创业辅导体系和技术资本支撑功能的众创空间。

加强科技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培育和扶植一批基础较好、能力较强、业绩显著、信誉优良的科技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将研发中心、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内设机构向社会提供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技术检测等专业服务。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开展紧密合作。完善产业创新知识中心、数据中心、检验检测、质量认证等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

着力打造知识经济策源地。以国家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广州)基地落户流花展馆为契机,发挥“广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引导和带动企业申请专利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帮助创新创业型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设立越秀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越秀区知识产权服务运营交易大数据中心。

五、产业空间布局
构建“一核三带四区”总体发展布局,优化提升九大产业园区,打造越秀区产业发展新阵列,增强越秀区服务广州高质量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功能能级。
(一)构建“一核三带四区”总体布局。

专栏11

1.提升“一核”文化+服务能级
围绕提升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综合功能与服务品质,以“文化+”为主线,以融合为路径,以创新为驱动,以主题活动为牵引,打造千年古城中轴文化客厅,形成文化创意区、文化旅游区、文化商贸区、文化金融区等“一轴四区”空间布局,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商贸、旅游、教育、会展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办好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和城市品牌提升年活动,加强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进一步提升传承、引领、辐射功能,建成文商旅高度融合、拥有完整文化产业链的湾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承载区。
2.构建“三带”产业动力引擎
——沿江路商务景观带。融入广州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的战略布局中,加快推进珠江越秀段的产业升级,“三旧”改造和环境提升。依托沿江路金融商务高端资源,大力发展文化金融、科技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类金融等新领域,引导新金融业态创新发展。围绕长堤、海珠广场、大沙头、二沙岛等重要节点,加快沿江景观和休闲配套建设,打造广州珠江游母港和广州音乐博物馆,办好珠江日夜游、二沙音乐季、广州爵士音乐节等品牌活动,加快对沿江历史建筑内涵挖掘保护开发,推进一批休闲酒店建设,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沿江路新地标。
——东风路楼宇经济带。以东风路沿线高端商务楼宇为依托,巩固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总部,以及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基金等类金融产业;重点发展研究开发及其服务、技术转移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科技服务业,培育壮大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信用评价及管理、企业咨询及管理服务、教育培训服务、中介服务及外包服务等专业服务业,不断提升东风路楼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打造带状延伸、面状扩展、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的东风路高端商务带。
——环市路智力创新带。积极融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环市路科技创新走廊”。以区庄科院智谷、老广交IP硅谷等科创高地为主要的节点,打造连接人力资源产业园、信息网络安全产业园、新媒体影视产业园、新零售商业体验园、城市设计创新产业园、IP知识经济总部大厦、健康医疗特色产业园等产业载体“纵向科创轴”,通过重点招商高端科创研发企业、发展楼宇经济、优化产业载体等措施,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产业、科技服务等新兴产业,形成科创发展大写“一”的新格局。打造广州科创CBD,力创湾区“科创之芯”。
3.打造“四区”产业集聚区
——黄花岗科技园。以文化创意、健康医疗、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信息网络、互联网及软件服务、新一代地理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统筹规划黄花岗科技园众多分园区成为承接不同产业创业企业的孵化器或加速器、国际人才创新工场、湾区院士联盟、广东院士科技成果转化越秀基地,包括早期投资、创业培训、创业媒体、创业交流的高端创业要素集聚平台和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形成涵盖项目发现、团队构建、投资对接、商业加速、后续支撑等的全链条创业生态系统。大力推进科技“硅巷”、“硅楼”、创新街区、创新园区建设、校地协同创新和跨区域协同创新,抓紧实施“千家高新企业、千亿高新园区”计划,将黄花岗科技园打造成为科技服务区域示范和科技金融、“互联网+”的行业试点示范,创建广州“IAB”、“NEM”行动计划应用示范区。
——广州民间金融街。重点集聚总部金融机构和财团、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和创新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中介机构等机构。促进产业与金融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力促公益+金融、金融与文化、科技和商贸业的融合发展。引领金融产品金融业态和金融服务三大创新,强化上市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近期将以高起点谋划海珠广场大湾区文化金融CBD规划建设、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广东省数字普惠金融试验区为抓手,打造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将广州民间金融街发展为“立足广州、辐射珠三角、影响全国”的公益金融试验区、民间资本集散地、民间金融研发中心、民间金融创新中心和民间融资价格风向标,持续推动民间金融走向阳光化、规范化,成为全国民间金融改革的“试验田”、创新的“先行者”和慈善金融高地。
——广州健康医疗中心。以东山口健康医疗中心为核心,充分利用高端临床医疗技术高度集中的“双高”优势,围绕转化医学、精准医疗、医疗美容、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领域,参照“支柱核心”模式,依托“中科院”这块金字招牌,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国际化交流合作、多级医疗机构联动发展、整合相关地块、实施交通改造,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打造集医、教、研、产于一体,专科特色突出、功能齐全、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平台,重点发展精准医疗、医疗美容、生物医药、中医药保健、智慧医疗、健康管理、养老服务七大领域,打造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面覆盖整个东南亚的国际一流的湾区健康医疗中心。

专栏12:越秀区健康医疗中心重点发展领域
药品交易平台: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是省级的第三方药品电子交易平台,为全国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全省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医保定点民营医疗机构等单位提供“在线交易、在线竞价、在线结算、在线融资、在线监管”五个在线服务,交易业务范围逐步覆盖全品种的基本药物、医保目录药品、非医保目录药品、医用耗材、中药饮片和医疗器械等。

医疗创新服务平台:引导建成一站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与临床创新服务平台,为科研团队提供项目咨询、成果推广与转化、资本服务及对接,形成以“机制创新——企业及资本参与——孵化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的良性循环,打造集政策、产业、创新服务、金融资本等要素齐备的医疗创新生态圈。

精准医疗中心:积极引导国内外基因技术、生物科技等领域龙头企业与越秀区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群、广东省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开展战略合作,打造以基因检测、分子诊断、基因修复等为主要技术手段,提供干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肿瘤个体化治疗等综合精准医疗服务的华南精准治疗中心。重点开展乳腺肿瘤、肝胆胰肿瘤、泌尿肿瘤、妇科肿瘤、胃肠道肿瘤等华南地区常见的实体肿瘤精准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影像中心: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医学影像诊断团队,打造以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为支撑、以专病筛查为主要服务内容,同时提供高端体检及健康管理等服务的国际性医学影像中心。重点开展医学影像专家门诊、医学影像检查、医学影像远程会诊、心脑血管疾病早期发现、肿瘤早期筛查、医学影像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服务。

远程医疗中心:鼓励区域内三甲医院与互联网龙头企业、远程医疗技术服务企业等利用其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打造覆盖全区医疗机构(包括基层医疗机构)、链接全国顶级医疗专家资源,集远程综合会诊、专科(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医疗教学、医疗急救、医疗保健咨询、医疗专家咨询等服务于一体的远程医疗中心。中心依托下一代互联网及4G无线网络技术,利用高速网络进行文字、图像、语音、数据等传输,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专科诊断、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学、远程数字资源共享、远程视频会议、双向转诊、远程预约等功能。

医学转化中心:依托主核心区丰富的医疗资源、先进的技术设备、雄厚的科研人才以及丰富的临床案例、临床专家,围绕肿瘤科、心血管内科、血液科等重点学科主攻方向,打造集肿瘤机理及早期诊断、心脑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生物工程及再生医学、药物研发等项目于一体的管理现代、实验设备齐全、特色鲜明、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医学转化中心。

检验中心:引进国内外医疗检验龙头企业,整合区内各类医疗检验资源,构建集医学检验、新药临床试验、健康体检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主要提供病原微生物、生殖健康、肿瘤、生化免疫、药物基因组、药理分析等检验服务。

健康信息共享中心:依托黄花岗科技园信息技术优势,深度挖掘全区健康医疗机构、高端医疗技术人才、病人诊断信息、居民健康档案等健康医疗数据,构建“医疗机构—医疗人才—居民”全方位的医疗数据体系,打造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全链条的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协同共享的健康信息共享中心。

国际健康管理服务中心:鼓励区内有实力的高端健康管理服务机构通过整合国际顶级医疗资源和资深专家团队,引入国外先进的检测技术和平台,以及国际化的健康管理服务理念与模式,打造提供精准化的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管理、康复干预等一体化的高端健康管理服务中心。

消毒供应服务中心:引入国内外领先的消毒供应服务企业,合资组建符合国际、国内高标准的消毒供应服务中心,共同打造国际化标准的示范性消毒中心,为区内各医疗机构提供消毒产品、消毒技术、追溯等信息化建设、物流、售后服务等专业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和集成管理服务。

医患纠纷处理中心:由区政府主导,区司法局牵头,区卫生健康局、区人民法院、区公安分局、医学鉴定机构和保险机构共同参与,共同搭建集医疗纠纷咨询、法律援助、调解、理赔等于一体的高效化解医患纠纷处理中心。

——流花现代商务区。抓住广州火车站整体升级改造成为全国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的契机,实现高铁进城,建成集国铁、城际、城市轨道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综合体,形成“1小时通勤都市圈”,实现快速到达大湾区其他城市,有效扩大城市容量。加快推进以广州火车站为核心的火车站新经济商圈转型升级,重点布局专业市场公共服务、跨境电商、市场采购、时尚消费、会展业等现代商贸业,建成集交通、设计、展示和信息传播于一体的交通枢纽、商务中心、展示中心、交易中心,展示广州门户形象,将广州火车站打造为具有城市品牌的“中央火车站”枢纽。

专栏13:越秀区产业空间开发改造时序一览表
发展时序 功能片区 重点建设项目
 

 

 

 

 

 

 

近中期(2019—

2025年)

 

 

 

 

 

 

 

 

 

 

 

 

 

 

 

 

 

 

 

 

 

 

 

 

 

近中期(2019—2025年)

 

 

 

 

 

 

 

 

 

 

 

 

 

 

 

 

 

 

 

 

 

 

 

 

 

 

 

 

 

 

 

 

 

近中期(2019—

2025年)

 

 

 

 

 

 

 

 

 

 

 

 

 

 

 

 

 

 

 

 

 

 

 

 

 

 

 

 

 

 

 

 

 

 

近中期(2019—

2025年)

 

 

 

 

 

 

 

 

 

 

 

 

 

 

 

 

 

 

 

 

 

 

 

 

北京路文化核心区

 

 

 

 

 

 

 

 

 

 

北京路文化核心区

 

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以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起步区和黄花岗科技园先烈路文化创意片区为核心,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国家版权贸易基地 以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为依托,重点打造“版权登记平台、版权保护平台、版权交易平台、版权金融平台”四大特色平台和“基地+园区”的发展模式,优化版权产业发展环境,推动版权产业在北京路商圈的集聚发展,形成华南地区重要的版权集散中心和交易市场。
粤海泰康路商住楼项目 项目建筑面积11.48万平方米,建设大型高端商住综合体。
广州市大佛寺建设工程(二期) 建筑面积约8717平方米,主要建设寺庙功能用房,地藏殿、观音殿、鼓楼、钟楼等及地下停车库。
无着庵佛教文化综合楼 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建成地下2层、地上5层(局部1层)的文化综合楼。
大小马站书院群保护项目 推进项目动迁。
东园绿化广场 确定改造方案,开展动迁工作。
海月东安置房项目 完成征收动迁工作。
越秀南复建房地块改造 开展项目土地公开出让工作。
 

 

 

 

 

 

 

 

 

 

 

 

沿江路商务景观带

 

 

 

 

 

 

 

 

 

 

 

 

 

 

 

 

 

沿江路商务景观带

海珠广场片区品质提升工程 统筹整合海珠广场片区丰富优质的载体资源,挖掘利用区域深厚的文化和商业底蕴,与疏解非中心城区功能、城区更新、治水、治气、治违、治乱等工作结合起来,抓好周边重点楼宇立面整饰、优化海珠广场园林绿化、提升周边道路品质,推进海珠广场片区品质提升工作。
海珠广场高端金融总部区(恒基星寰国际商业中心) 项目总建筑面积23.34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5.51万平方米,一是高100米、共20层的南塔;二是高150米、共30层的北塔,该两栋塔楼(“双子塔”)将成为越秀区的新地标;地下建筑面积7.83万平方米。
“东山印象”品牌建设 项目核心保护范围面积46.92公顷,总面积约104.25公顷。将“东山印象”品牌打造成为国际文化交流深度体验基地、艺术生活品质社区、“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样板区。
二沙岛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以二沙岛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展开3平方公里,全区申报成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对区域内的二沙体育公园、发展公园及传祺公园的体育设施进行新建、升级改造。
越秀区海珠广场及侨光西路地下空间项目 总建筑面积7.07万平方米,建设地下地下商场和下沉式花园。
金融科技大厦(广鹏海珠广场商业、办公楼项目) 总建筑面积约70000平方米,其中首至四层为商业裙楼,五至二十二层为办公塔楼,地下室为车库及设备用房。
广信江湾新城 总建筑面积16.37万平方米。其中东区、中区裙楼装修改造,西区拟建2栋商服住宅,首层滨江公园景观升级。
爱群大酒店东楼维修翻新工程 升级改造的建筑面积12432平方米,拟导入“岭居创享公寓品牌”,包括公寓客房153间,配置住客用共享空间(主要功能为餐厅、共享厨房、共享书吧、共享客厅、健身室、娱乐室等)。
音乐博物馆及越秀区二沙少年宫项目 完成方案设计、立项等工作。
东风路楼宇经济带 中晟创新文化产业中心(广州外商活动中心改造工程) 建筑面积为32423平方米,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改造内容包括:外立面改造、裙楼商场改造装修;酒店改造装修、共享办公改造装修、太阳能建设项目装修;停车场扩建及园林改造等。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89大院科技园区提升改造项目(采编楼、生产综合楼加(扩)建改造工程) 采编楼加建六层,建筑面积增加6882平方米,生产综合楼加建四层半,建筑面积增加8967.8平方米。
JY-8地块商业楼项目 新建商业用房一栋,地上6层,地下4层,基坑开挖平均深度约20米。
嘉盛大厦 建设商业住宅综合体,项目总建筑面积6.57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4.57万平方米(51层), 地下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4层)。
环市路智力创新带 国家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广州)基地 以流花展馆为载体(占地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以流花片区为拓展,以品牌为引领,建设集“品牌服务、孵化、提升、展示”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产业基地,打造“老广交IP硅谷”。
花果山“互联网+传媒小镇”改造升级项目 完成方案设计、广州广播电视台花果山现址地块搬迁。
广州花园 推进金贵村全面改造、改造范围内学校搬迁,腾挪用地用于广州花园配套建设。
黄花岗

科技园

广东省科学院地理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建筑基底面积3500平方米,地面建筑总面积2.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设“广东省科学院地理科技创新中心”,包括地理智能空间工程技术实验室、南岭自然-人文综合系统观测与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
广州高新区黄花岗科技园人工智能产业园 建设科技成果展示及交流平台、创客学院与众创空间、高技术公司孵化育成基地、公共配套设施等,搭建IAB和NEM产业高端发展平台,争取打造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科技服务产业示范园。
广州民间

金融街

长堤大马路258-266号房屋改造工程 总建筑面积8546平方米。其中地上7253平方米,地下1293平方米,将建成一个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的建筑。
民间金融展示区 规划、建设金融展示区,展示民间金融特色,助力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
众创金融集聚区 通过众创金融集聚区建设,发展一批业态完整的金融企业和创新创业资源,重点探索“金融+产业”发展新模式。
广州健康

医疗中心

广州健康医疗中心 完成中山大学北校区学生宿舍楼、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综合楼、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设工程、广东省人民医院3号楼整体改造及教育培训中心装修改造、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工程建设;开展东川路段旧城改造项目(广东省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征拆工作。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三期工程 新建一栋综合医疗服务楼,总建筑面积7880平方米,优化诊疗空间的综合服务用房、饭堂、职工餐厅等。
流花现代

商务区

广州火车站升级改造工程 确定改造方案,待棠溪站建设完工后,开展普速列车搬迁。
广州越秀展览中心 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打造成一座大型综合楼,配套建设一座变电站。
流花月岛项目 建设地上三座塔楼(分别为18层、19层和27层)及裙楼,地下三层。
远期

(2026—

2035年)

北京路文化核心区 大小马站书院群保护项目 修复书院历史建筑,发展商业、旅游,建设历史街区,形成极富岭南文化特色、充满广府文化风情的文商旅项目。
东园绿化广场 拆除部分建筑,建设展馆和绿化广场。
海月东安置房项目 建设安置房,开展低矮老旧社区连片改造,提升中华广场商圈周边环境。
越秀南复建房地块改造 用地面积约1.47万平方米,房屋总面积约2.04万平方米,建设越秀南复建房。
沿江路商务景观带 音乐博物馆及越秀区二沙少年宫项目 打造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的大型文化综合体。
二沙岛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形成“一带一核八平台”的体育产业总体布局结构。
环市路智力创新带 花果山“互联网+传媒小镇”改造升级项目 广州广播电视台花果山现址地块搬迁后,对片区进行产业升级打造,以文化金融科技强IP为核心生产力,以打造世界级影视文化视频艺术内容为核心引领,依托互联网技术,推动视频内容、影视技术、AR/VR、动漫游戏、数字科技、金融产业链等各类型创新要素快速汇聚,打造“国际级”华南国际梦工场,建设全国具有唯一性的逾“千亿级”价值小镇。
广州花园 全面完成广州花园前置区、核心区和综合服务区三个部分区域建设,为广州花园打通“经脉”,串联“白云山-麓湖-东濠涌-珠江”的水系脉络,恢复古时“六脉皆通海”的视觉联系。
广州健康

医疗中心

广州健康医疗中心 完成东川路段旧城改造项目(广东省人民医院扩建工程)。
流花现代

商务区

广州火车站升级改造工程 对广州火车站进行升级改造,打造具有城市品牌的“中央火车站”枢纽。

(二)近期重点打造区域。
1.广州高新区黄花岗科技园人工智能产业园
广州高新区黄花岗科技园人工智能产业园定位是打造成广州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经济体的核心。园区范围北至恒福路、永福路,东至云鹤北街,南至环市路,西至先烈中路沿线、太和岗路,规划面积占地1500余亩。产业园将以“人工智能+高端研发+资本投资+产业集聚”为核心,以“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为孵化服务链条,不定期举办人工智能创业大赛、行业展会、高峰论坛、产品体验发布会、学术交流等,引进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顶尖科学家、高端创新团队,重点发展前沿理论和应用技术,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资本深度融合,建设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与智能制造示范平台,打造多功能资源聚合、产学研、成果转化、资本投资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
2.老广交IP硅谷
老广交IP硅谷定位为带动珠三角、辐射国内外的千亿级商标品牌服务区、品牌企业集聚区、商标品牌体验区和品牌高端会展区。老广交IP硅谷位于越秀区西北片区,规划范围东至越秀中路、越秀北路、东风路、小北路、解放北路,北至三元里大道、南至惠福西路、文明路、西至越秀区、荔湾区交界,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以流花展馆20万平方米为核心载体,以知识产权产业为主导产业,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探索知识经济发展新模式,按照“依托品牌、集聚品牌、引领品牌”发展路径,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商标密集型企业、商标品牌服务企业、商标品牌支撑型企业四大类企业,构建商标品牌综合服务平台、品牌企业孵化培育平台、商标品牌提升运用平台和商标品牌展示体验平台四大平台,深化与大湾区城市间知识产权交流合作,打造集品牌服务、孵化、提升、展示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链条,形成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模式。
3.花果山超高清视频产业特色小镇
花果山超高清视频产业特色小镇定位为建成主导产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文化项目路演、项目投融资、国际版权交易、境内外出版发行等国际文化合作事务促成地,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千亿级”影视文化视频艺术“梦工场”。花果山超高清视频产业特色小镇位于广州电视台周边,按照近期10公顷、中期35公顷、远期125公顷的范围进行规划建设。通过对花果山片区的产业、功能、环境、交通进行全面转型升级,依托广州广播电视台载体空间为核心区域,从文化传媒基因出发,以文化科技强IP为核心生产力,依托互联网技术,以4K数字内容制作为主轴心,推动影视、动漫、游戏等行业快速集聚,发展产业带动性强、公众参与性高的4K内容型项目,做强4K优质内容生产,将花果山片区打造成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体制新而活、效益显而优的特色“互联网+传媒小镇”。

专栏14

4.国家版权贸易基地(越秀)

国家版权贸易基地(越秀)的定位是打造“立足广东、辐射华南、服务全国”的版权产业集聚区。国家版权贸易基地(越秀)规划范围东至仓边路、长塘街、北至东风中路、南至惠福东路、文明路、西至吉祥路、教育路,占地面积0.6平方公里。以版权产权产业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与非遗、文化、音乐、影视、高新科技、创意等产业的跨界结合,形成版权产业集群。以版权登记服务、版权保护、版权交易、版权金融为主要抓手,致力打造四大服务平台,包括版权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交易平台、版权保护平台、版权金融平台,为辖内园区企业和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版权保护和运用服务,引导版权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运营,加快发展版权产业,助力园区创新创业发展。
5.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定位为打造古城中心“区域开放、产业融合、功能综合”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面积4.2平方公里,由1个主体片区“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起步区”(东起仓边路、东濠涌,西至人民路、解放路、吉祥路,北接大新路、越华路、文明路,南到沿江路,面积约3.2平方公里)和1个分片区“文化创意片区”(东起越秀区永福路、云鹤路,西至先烈中路区庄段、太和岗路东段,北接广深铁路,南到环市东路,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组成。依托北京路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保存完好的建筑肌理,创新文化展示与体验形式,利用中山四路“广府非遗之窗”地段品牌,规划建设集赏、游、购于一体“广府汇”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启动中轴线风貌展示工程,实施重要地标航拍计划,利用VA/AR等虚拟现实、现代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制作720°VR全景地图,策划建设北京路“光带”系统,重现广州历史文化场景,展示传统中轴线历史魅力;稳步推进陈李济养生大厦、北京路广府文化体验、广州遗址公园(千年穿越隧道)等文化项目建设;加快大小马站书院街、高第街金鸿顺等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建设进程;实施北京路业态升级计划,通过政策引导业主进行业态调换,增加引进文化艺术类机构和文商旅融合新业态。积极搭建大湾区文化交流平台,提升广府庙会、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广州爵士音乐节等重点文化活动品牌,打造人文湾区核心。

专栏15: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重点项目表
1.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以广州传统中轴线地区改造提升工作为抓手,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新办法,对园区内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进行系统保护与开发,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进一步彰显园区文化魅力。

(1)大小马站书院群项目。加快推进房屋征收工作,以书院文化、非遗展示为核心,适度注入休闲商业等功能,打造最具广府文化内涵的展示、体验文化载体,带动北京路地区的整体提升。

(2)昌兴街改造项目。挖掘“百年昌兴”历史文化底蕴,活化利用新青年社旧址、赤社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更新街区内部功能,提升街区环境,打造与北京路北段业态互补的特色文化商住街。

(3)高第街金鸿顺项目。依托高第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存完好的街巷肌理,以保护优先为原则,优化片区功能,对街区的产业进行提升,以创意文化艺术业、零售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文化展示与体验、特色商品销售、文化娱乐及休闲商业,建设成一个集文化、商贸和办公于一体的综合体。

(4)北京路南段(天字码头)改造提升项目。以天字码头、接官亭、南关戏院为重要节点,推进北京路南段改造提升工作,引入文化展示、文化表演等功能,开展沿线三线整治、景观提升,重塑北京路轴线终点的文化风貌。

(5)起义路品质提升项目。利用起义路周边丰富的近代革命史迹和历史文化资源,以新中国崛起复兴为主题,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引入文化展示、绿道、自行车漫游等体验式功能,提升区域环境与业态,打造“复兴之路”。

(6)盐运西街改造项目。探索对街区内历史建筑进行功能活化,置入文化展示、文化表演等体验式功能,对街区内的房屋立面、三线、绿化景观进行提升改造,打造居住、娱乐、旅游于一体的老广州生活情景体验区。

2.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整合利用各方资源,布局建设一批极具岭南地域特色的基层文化设施,进一步优化“10分钟文化圈”。

(1)图书馆改造项目。推进越秀区少儿图书馆、越秀区图书馆街道分馆、街道文化站图书室等基层图书馆改造,实现市、区、街三级图书馆图书通借通还。

(2)主题博物馆建设。加强对园区内博物馆的管理,健全完善博物馆联盟机制,充分利用历史文化沉淀及历史建筑,新建岭南金融博物馆、广州动漫博物馆、粤菜博物馆等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博物馆。

(3)非遗传承体验基地建设。整合非遗传人力量和社会资源,推进教育路非遗传承项目建设,打造集展示、制作、销售、体验、培训、创新六位一体的非遗传承体验基地,推动非遗传承由“输血”抢救改变为“造血”经营,由单一的“生存式”保护转化为“生态式”保护,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园区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园区交通、旅游等相关配套设施,重点推进慢行系统、停车诱导系统、旅游导览系统、景区旅游服务中心、绿化景观等项目,带动园区环境整体提升。

(1)慢行系统。通过更换街巷道路铺装,建设以北京路步行区为主,周边道路为辅的闭合慢行系统,提升园区的舒适度。

(2)停车诱导系统。继续深化完善园区内停车诱导系统,引入“互联网+”智慧停车技术,明晰停车指引,进一步提高园区内停车设施使用率。

(3)旅游导览系统。梳理园区内的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及旅游景点,完善园区旅游标识、标牌和导视系统,形成完整的游览导览体系。推进景区无线WIFI、网站、公众号建设,以多种方式宣传推介景区。

(4)景区旅游服务中心。研究调整广大路地块的功能规划、建设主体,力争将其打造成集旅游服务、公共服务、交通枢纽及配套商业于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进一步提升北京路文化旅游区的公共设施服务功能。

4.增强广府文化体验。突出文化保护和传承,利用虚拟现实、灯光科技等技术手段,丰富历史风貌展示形式,大力引导文化消费,引领新创意、发展新业态、衍生新产品,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1)陈李济养身大厦项目。依托“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最长寿药厂”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悠久中医药文化传承,提供中医药文化、药膳养生、陈李济红色精神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及展示内容。

(2)广府文化展示体验项目。运用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市场化运营模式,建设广府文化展示体验中心,将其打造成广州历史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打造兼具广府文化展演、国际青年交流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文化地标。

(3)广州遗址公园(千年穿越隧道)项目。将广州千年中轴的历史遗迹的展示体验与过街隧道的功能结合,在北京路和中山路交界处打造千年穿越隧道项目,创新历史文化展陈方式,增强游客体验感。

6.二沙岛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二沙岛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定位为打造成具有“体育+文化”“体育+金融”“体育+互联网”“体育+旅游”四大特色、在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影响力的体育产业集聚区。二沙岛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面积3平方公里,东起二沙岛宏城公园,西至沿江东路海港运动城,北起全民健身中心,南至林则徐纪念园。规划形成“一带一核八平台”的体育产业总体布局结构。重点发展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用品等行业,吸引更多知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退役后落户越秀,加强文创、动漫、电竞等产业协同创新建设体育综合服务平台,引入更多国内外知名赛事活动,丰富珠江画廊的体育旅游体验,挖掘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资源,推动体育休闲、体育文化、体育展示类项目集聚,使体育产业成为越秀、广州乃至大湾区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分工合作和产业利益共享。

3

37.创意大道
创意大道的定位为打造成为集聚湾区优秀双创人才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人才创新工场。黄花岗科技园创意大道园区以太和岗区域为核心,及区庄至永福路口的先烈中路两侧,区域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规划打造成为大湾区“双创”高地和人才高地。主动与中科院广州分院、省科学院、广东电科院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创新创业联盟,提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创业政策、技术、信息、市场、投融资等全链条、专业化、个性化的综合创业服务。联合专业投资机构共建高端人才产业基金,重点投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搭建诸如广东地理科技与文化价值创新园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举办大湾区院士创新创业大赛,促进园区高端人才聚集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人才创新工场,成为国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高地”。
8.“东山印象”品牌
“东山印象”品牌定位为打造国际文化交流深度体验基地、艺术生活品质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样板区。“东山印象”品牌东起达道路,西至均益路,北接庙前直街、寺贝通津和广州铁路局用地,南临东华东路、新河浦涌和东湖公园,面积62.86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面积47.5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15.32公顷,另外,在保护范围外划定了41.39公顷的环境协调区。“东山印象”品牌拥有广州市现存规模最大的中西结合低层院落式近代建筑群,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革命策源英雄城、全国著名华侨城、多元文化遗产城”等保护主题,以街区内保存良好400多栋民国洋楼建筑为街区背景,以高雅文化艺术为街区细胞,以名人生活印迹为街区故事,以慢生活休闲为街区节奏,推动新时代历史街区复兴和城市发展,打造成为业态丰富、社区和谐、共享共治的“社群经济”、“夜间经济”和“慢经济”地标,引领越秀及广州在新时代历史街区的复兴与城市建设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9.海珠广场大湾区文化金融CBD
海珠广场大湾区文化金融CBD定位为打造国际大都市文化金融CBD、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商业区、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区。海珠广场大湾区文化金融CBD西起白米巷—靖海路;东至北京路;北起大南路、大德路;南至沿江西路,范围约68公顷。海珠广场大湾区文化金融CBD将海珠广场、长堤和民间金融街连片打造,推动海珠广场与广州民间金融街的产业贯通,重点发展五大组团,发展现代商贸业组团,推进一德路商圈专业市场升级改造,打造海珠广场地铁站成为集购、娱、赏、食、游为一体的综合消费商业圈;发展金融业组团,以星寰国际商业中心、丽丰广鹏、万菱广场、广州宾馆、华厦大酒店、缤缤广场为主要载体,重点规划“一核引领、五区协同”的产业空间结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组团,依托海印缤缤广场、广州宾馆,引入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或总部;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组团,加快沿江景观和休闲配套建设,推进一批休闲酒店建设,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沿江路新地标;发展科技创新和创业发展组团,推动丽丰广鹏打造金融科技大厦,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相结合。加快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现代商贸业为基础、金融业为血脉、文化创意产业为活力、旅游休闲产业为支撑、科技服务业为动力的服务产业体系。
(三)空间拓展规划指引。
1.因地制宜推进“城中村”改造
在研究推进“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结合村民意愿、现状条件、规划承载力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改造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一是对于全面改造项目。按照城乡规划的要求,通过改造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以整体拆除重建的方式进行全面改造,实施主体为村集体经济组织。二是对于综合整治项目。如暂无条件开展全面改造,又希望在完成安全隐患整治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提升的,可结合现状情况和村的意愿,按照相关规定开展综合整治。综合整治的主体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对象为公共区域和集体物业。三是对于物业升级改造和盘活利用项目。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打包招标方式引入知名企业进行统一连片升级改造,并由企业按市场化方式进行租赁运营管理,调整引入新业态,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整体物业价值。
2.加快对珠江滨水区产业提质
——珠江滨水区定位指引:打造“城市的名片”以及世界著名的景点。
——改造功能指引:一是培育沿江创新产业集聚区。强化产业引领作用,推动片区地下空间连通利用,打造集景观、游乐、体验、购物完美融合的地标级商业中心“沿江新天地”。二是复兴老城历史传统格局,恢复岭南河涌滨水景观。延续传统中轴线空间序列,探索研究古城墙遗迹恢复,塑造圣心教堂等城市客厅。利用河涌水系连接云山珠水城市格局,将滨水景观纵向引入城市腹地。三是彰显珠江文化魅力,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历史建筑活化打造特色文化路径。挖掘珠江“母亲河”的文化魅力,利用古广州年轮路、珠水丝路、专业街市井路等“最广州”历史文化步行路径,串联辖区内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地道美食等。形成由“目的地—路径”构成的珠江滨水公共空间体系。
3.地铁站点周边业态优化
——产业发展路径指引:以地铁站点为中心,整合周边高能级物业,打通商业脉络、打造商业核心,共享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提升商业服务能级。
——分类型站点产业指引: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引导的空间开发模式差异化定位对站点商圈会造成不一样的影响消费力。一是针对越秀火车站等中央枢纽型站点。目前越秀火车站周边商圈环境并未达到让过站旅客因优良消费环境而停留消费的目的。周边的传统批发市场业态必须实现从摊位、商厦到体验型、展贸型、时尚型专业中心的飞跃,推进火车站周边综合改造提升,打造“集国际购物中心、超五星级酒店、高端写字楼”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的超级展贸综合体。二是针对区庄、公园前等中心型站点。适宜打造成为集购、娱、赏、食、游为一体的综合消费商业圈。大力培育高端商品消费市场,不断丰富现有商业业态和商业品牌,通过时尚品牌入驻、体验模式创新等途径,强化艺术、时尚、娱乐、美食、健身的理念,让地铁口商圈成为吃喝玩乐游购娱的“一站式”平台。三是针对一般型非中转站点。此类站点要根据已有商业业态基础,依托地铁站点交通便利的优势,给商圈注入主题模式,如在动物园、东湖、小北路等地铁口重点打造亲子+专业培训主题模式,提供课外教育体验培训+工作坊主题培训,让家长和孩子都各得其所。在黄花岗站重点打造科技主题模式,引入和培育“创意、研发、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企业。

六、重点任务
(一)对接两大战略。
1.“一带一路”倡议
按照“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定位,以金融、商务、文旅、科技产业为重点,落实《广州市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针对“一带一路”金融服务需求,鼓励区内金融机构利用沿线国家分支机构,发挥投融资桥梁作用,加大对“一带一路”项目支持。实施全球商务拓展计划,推动我区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经贸合作园区、商品城、营销中心、融资中心和结算中心,促进企业参与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展览展会活动,带动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建立“走出去”企业清册,完善跨部门企业信息采集互通机制,运用企业大数据云平台向“走出去”企业提供政策图鉴,协助查找对外投资和经营风险点;推动区内商协会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城市工商团体、商协会进行对接,建立海外多边联络渠道。围绕“广州古城游”品牌,策划推出广府文化主题系列产品,重点打造南越王宫博物馆、光孝寺、怀圣寺等海上丝路史迹景区,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策划“海丝之路”等精品旅游线路。对接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探索科技园区合作,鼓励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输出与合作。
2.粤港澳大湾区
落实大湾区规划,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融入“金融湾区”,推动广州建设特色金融中心,以产业金融为重点,着力培育引入总部金融、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养老金融、供应链金融及消费金融,精心打造恒基中心高端金融商贸区,加快建设数字普惠金融试验区。借力“投资大湾区”平台,高标准深化“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投资便利化,支持港澳企业在越秀成立地区总部,鼓励区内企业在港澳成立境外投资中心,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赴港上市。对接建设“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以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传统中轴线提升、一江两岸三带建设等重大项目为抓手,精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千年中轴、文化核心、城市客厅”品牌,重点引入版权鉴定、新媒体、数字出版、网络电视、5G、AR/VR等新型文化项目,全面对接澳门旅游体系,打造澳门—珠海—广州国际性的精准医疗旅游圣地。领航建设“健康湾区”,创新“医疗+科技”模式,加快建设研究人员、测序技术开发者信息共存共享云平台,重点引入远程影像、在线医疗、精准医疗、可穿戴医疗设备、基因编辑、DNA诊断等项目,加快完善大健康产业思想库、基因库、细胞库和数据库,打造湾区精准医疗中心。发挥越秀商务枢纽、总部经济和湾区腹地广阔优势,以飞地经济形式,协同共建一批价值创新园区,引领推动大湾区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二)实施六大工程。
1.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工程
疏解优化公共配套服务。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坚持疏解整治和提质增效相结合,以“限制低端业态、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更新改造”为主要突破点,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非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开展城区综合整治,强化违法建设查控,以零容忍的态度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分类查处和逐步消化存量违法建设,压缩低端业态生存空间。严控新设普通综合性医疗机构,严控新增医疗机构床位及建设规模,加快推动市第八人民医院、正骨医院的整体搬迁工作,引导辖区大型三甲医院以办分院、合作办医等方式向周边地区发展。推动长途客运交通疏解优化,加快推动广州火车站升级改造工程,优化火车站地块空间布局及功能,争取省、市客运站外迁,启动越秀南客运站搬迁改造工程。
再造城区产业空间。坚持以总部型、展贸式、电商化为导向,推动专业市场加快转型升级,以一德路、流花等商圈为重点,推进一批龙头市场率先打造承接国内外、覆盖全国的商品购销与分销中心。制定政策规定和工作指引,严禁新建或扩建除满足市民基本需求的零售网点以外的、以“三现”交易模式为主的传统专业市场,严禁新建或扩建未列入规划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对临建到期市场、存在违法建设市场、“三不”等专业市场坚决关闭或拆除整治,到2021年,每年至少关停、转营或搬迁5个“三不”专业市场,疏解1000家以上商户。实施广州传统中轴线提升工程,实现区域内城市管理、市容市貌、人文景观的优化提升,推进城中村改造和老旧小区微改造。加强广佛肇清云韶区县合作,统筹规划和集中建设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对接合作平台,与清城、连南等对口产业帮扶地区试点打造特色产业园区,鼓励功能区和大型企业探索发展“飞地经济”。
2.传统中轴线地区保护利用工程
打造个性独特的特色街区。促进海珠广场—星寰中心—广交会旧址精品街区、大小马站—大佛寺—府学西街精品街区、六榕寺—光孝寺—怀圣寺精品街区等历史文化街区提质升级,与国外特色街区开展交流合作,推动建立越秀特色商业街区发展联盟,发展商旅文融合、个性突出的街区文化,打造有特色、有品质、有品牌的街区市集、街区节庆。加快千年穿越体验馆、大小马站书院改造、府学西街改造、起义路微改造及品质提升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集聚和展示广府文化、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引领体验消费、展现一流度假品质的特色商业街区。挖掘和复兴“老字号”、“老品牌”,继续培育一批集文化、历史、宗教、美食为一体的新兴特色商业街区,集中展现“最广州”文化元素。
建立跨界融合的会商旅文体联动机制。促进商品消费与文化活动、艺术欣赏、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等不同领域消费的融合联动,鼓励倡导层次丰富的体验式消费发展。深化会商旅文体联动机制,依托全区型、区域型会商旅文体联动示范项目培育机制,打破行业界限、促进跨界融合,加强会展、商业、旅游、文化、体育项目互联互动,支持一批商业综合体引进剧场剧院、小型竞赛场馆、艺术展示空间、手艺人街区等创新项目,形成一批会商旅文体深入联动的示范性商业综合体。加快会商旅文体联动试点区域建设,推动重点区域内的会商旅文体设施与交通枢纽的开放与联通,为体验式消费提供孵化环境。
打造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以打造广州传统中轴线文化旅游区为契机,加快推进广州传统中轴线提升项目,将北京路文化旅游区打造成“最广州”、最具人气的“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从全域旅游的无景区化建设角度,打造越秀旅游品牌“广州古城游”,做好辖内各种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和有效配置,优化“广州古城游”,把“九片区、十线路”做精做优。打造多样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引导游客利用便捷发达的城市立体交通,在越秀的广州古城区域体验“广式生活”。
3.产业人才聚集工程
完善“人才+项目+园区”引进新模式。聚焦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健康医疗、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引进与培育人才,争取在创新人才团队、人才梯队建设上走在全市前列,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越秀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适应、更加协调。充分发挥产业功能区、行业龙头企业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的吸纳作用,对高端人才实施“一人一策”,引进集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创业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每年新增“两院”院士、省“珠江人才计划”、省“特支计划”人才、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珠江科技新星”等高层次人才40人以上。针对区重点项目单位、重点企业和总部企业的人才需求,每年组织申报使用总量控制类指标引进急需人才200名。
强化人才政策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完善和落实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政策措施,加快建设一批人才公寓,大力推行“越秀金卡”,进一步拓展政府提供的人才公共服务,在人才创新创业扶持、知识产权保护、住房保障、户籍和出入境、医疗保健、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方面统筹考虑。着力发挥南方创业服务中心、广州智慧城市研究院的集聚作用,切实用好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施区高端人才评审工作。建立灵活的人才聘用制度,鼓励事业单位从企业招聘高层次人才和具有创新实践成果的研发人员,善用外脑智库和高层次人才服务城区创新发展。加强人才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建设,加强人才信息统计及其应用。
4.营商环境优化工程
打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着眼于市场准入、经营许可、退出市场以及事中事后监管全链条各环节,加强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打造越秀营商环境新优势,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落实省市营商环境改革系列政策,重点推进压减企业开办时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三项国家级试点,开展优化营商环境11个专项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贯彻“六个一”要求,探索形成行政审批“五星零跑动”、“照章户税”四大项一天联办的越秀模式。完善商事登记前置、后置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准入”和“准营”同步提速,继续深化名称、住所经营场所、经营范围改革,提高全程电子化登记“网办率”,推动商务秘书企业“一街一企”发展。大力推行分类审批、流程再造、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图联审、同步审批等审批模式,提升施工许可审批效率。加强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和失信联合惩戒,建立健全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模式。实行竞争中立政策,建立起竞争政策与产业、投资等政策的协调机制。
形成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鲜明导向。落实省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分类制定实施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建立执法行为全记录与监督问责机制。强化企业合法权益司法保护,加大对侵犯民营企业产权和财产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提升事中、事后招商服务水平,事中强化招商团队贴身服务、全程代办,事后属地主动跟踪项目落地发展。完善招商政策兑现程序,探索在区政务服务中心开设集政策咨询、申报、兑现于一体的服务窗口,实现优惠政策兑现机制化、定期化、公开化。加大暖企服务力度,健全强化区领导、部门、街道与企业的联系制度,完善定期走访机制,将企业对政务服务满意度列入考核指标。
5.龙头企业繁星工程
制定龙头企业引育战略。坚持“双管齐下、大小并举”的方针,以集团化、连锁化、总部化为导向,实现大企业培育上的突破,同时尽快培育一批有一定规模、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各类“独角兽”“瞪羚”企业。制定重点企业推荐原则和遴选标准,采取部门、园区推荐和企业自主申报相结合的方式,分别评选出优秀龙头大企业(集团)和先进模式的创新性中小企业。引导有实力、有跨国经营需求的本土企业以越秀为总部,加快实施品牌、资本、市场、人才、技术国际化战略,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收购或重组。实施精准引企行动计划,围绕重点产业,以每个细分行业的国际前10强企业为目标,加大力度引进研发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落户越秀。
实施创新强企行动计划。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再创新,现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提升企业素质和国际化水平。筛选一批高精尖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采取专人跟踪服务,催生一批能够引领和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企业。加强与证管部门、知名券商、国际性投资机构及经贸部门的沟通,积极发掘和推荐有潜质的中小型龙头企业,通过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及引入战略投资者,促进做好上市辅导工作,对条件成熟的优先推荐上市和发行债券。加大扶持本地“老字号”力度,推动具有一定历史积淀和竞争优势的“老字号”扩大布点,建立关于“老字号”品牌的合理化转让机制。
6.空间载体再造工程
构建大都市型创新空间布局。发挥越秀区科教资源丰富、综合配套齐全、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整合利用闲置低效物业和土地,重点发展服务型创新空间和知识型创新空间,破解建设用地紧张和土地物业利用效益低下并存的瓶颈。统筹协调各类规划的空间布局,将涵盖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土地资源、交通市政设施、公共设施及空间要求的信息要素迭加,形成全区规划底图迭合、数据融合、政策整合的“一张图”管理模式。构建产业与科技、空间与功能全方位融合发展的“一廊三地五谷”大都市型创新空间布局。加强资源整合力度,依托黄花岗科技园等六个国家级产业平台,打造环市路广州创新走廊。围绕IAB、NEM产业,重点建设中科院广州科技服务产业示范园区、广东综合能源价值创新园区、花果山“互联网+传媒”小镇等一批价值创新园区,形成集聚高端产业新平台。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探索共建军民融合示范产业园区。
创新城市更新活化模式。通过市属房屋管理权限下放、实行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优惠价格购买市属产权等模式,实现区域内各类低效、闲置公有物业的集中管理。创新老旧社区、旧楼宇更新的规划、建设、消防政策和技术标准,简化审批流程,鼓励土地权属人将土地纳入政府整备更新或自行改造。推动广州日报社原址、花果山片区物业、南洋电器厂等实施微改造和功能置换,引导低效闲置物业、专业市场改造成主题特色鲜明的孵化器及众创空间。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在确保符合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要求下,争取房屋管理政策、容积率鼓励政策、建筑补偿制度和经济补偿制度等政策支持。
提升楼宇经济载体功能。大力发展企业总部化、业态特色化、布局集群化的楼宇经济,实施主题商务楼宇打造、老旧商务楼宇升级、税收亿元楼宇培育“三大工程”,提升沿江路金融商务、东风路高端服务、环市路智力总部、中山路文商旅融合、广州大道电子商务五大楼宇集聚区。通过主题注入、资源再造等形式提升总部经济承载力,每年实施楼宇微改造工程15万平方米以上,每年新增甲级写字楼5万平方米以上、税收亿元楼宇1栋以上。利用正在建设的恒基中心项目、丽丰广鹏项目,带动海珠广场周边的万菱广场、广州宾馆、华厦大酒店、缤缤广场等多个高级写字楼以及岭南风貌办公场地升级改造。引导楼宇运营单位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做实楼宇企业服务,积极回应企业诉求,协调解决规划、消防、工商、停车场地等问题。
(三)打造三大平台。
1.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创新组织形式、研发模式和管理方式,打造一批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企业研发机构,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和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鼓励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增强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探索适应不同需求的合作协同创新模式,支持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开展紧密合作,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创新联盟,打造合作共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产业创新知识中心、数据中心、检验检测、质量认证等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服务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共享,构建网络化、特色化、专业化的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体系,编制、发布科技创新平台及其服务目录,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年度共享服务评估机制。
2.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掌握企业服务需求,按照政府服务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提供融资租赁、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质量认证、营销广告、技术推广、数据托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重点发展互联网+、众创众筹、网络在线教育、中国制造2025、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电子商务、品牌创建、竞争情报、资产高效利用、国际市场开拓、跨界融合发展、上市辅导等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服务需求。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预测和判断企业需求,为政策制定、精准对接提供及时准确的综合信息,开通远程视频、远程培训、远程诊断系统。探索利用互联网+,打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投融资机构创新的高速通道,打造贯穿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创新生态系统。
3.“互联网”公共信息平台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互联网信息平台,培育平台型服务产业,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信息服务。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云服务和大数据平台,为企业提供按需使用、优质低价的公共云服务。争取国家在越秀布点建设“工业云”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重点领域制造业云计算数据中心和工程数据中心。支持信息技术企业加快向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型,鼓励大企业开放平台资源。对符合布局原则和能耗标准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支持其参加直供电试点,满足大工业用电条件的可执行大工业电价,并在网络、市政配套等方面给予保障。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成立区推进现代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研究决策产业发展重大事项,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做好各产业专项规划与本规划之间的衔接。对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各街道。加大对现代产业领域重要政策的宣传。
(二)完善产业政策。
加强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配套,突出促创新、强载体、优服务、保要素、补市场等功能性产业政策导向。积极落实产业地产或企业孵化器产权分割、先租后让等新型产业用地政策。进一步优化整合政府产业基金,加大政府产业基金的杠杆支持,吸引更多风投创投机构落户我区或扩展经营。设定明确的扶持标准和力度,避免以竞争性排名确定扶持措施的做法。在区政府门户网站设立“越秀区产业促进政策信息平台”,为企业在政策获取、政策申报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实施监测评估。
加强对重点产业统计工作,建立准确反映产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加紧建立重点产业统计信息发布制度。健全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的跟踪督查和考核评价机制。当因外部环境改变或国家政策调整等不可预见原因导致规划目标无法按时完成时,应适时提出调整建议并报区政府审议批准。
(四)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评价考核体系。简化市场准入、项目审批、政务服务等程序。创新财政投入机制,通过直接资助、后补助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扶持重点项目。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建立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发挥行业商协会在标准制订、资质评价、行业统计、自律约束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与产业界、高端智库的合作。
(五)强化要素保障。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持续优化纳税服务工作,及时、依法让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推动政、企、银对接,强化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优先保障重点地区、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完善土地使用的批后管理和监督制度。建立有效的低效产业用地绩效评价标准。

附件

广州市越秀区重点发展产业指导目录
(2019年版)

《广州市越秀区重点发展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以下简称《目录》)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和本区产业发展最新要求,按照《“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优先发展产业的通知》、《广州服务经济发展规划(2016—202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构建促进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意见》以及本区有关发展规划编制形成。《目录》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IAB)等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引进“两高四新”企业,优先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向高端高质高新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产业分类 重点发展 积极培育
聚力总部经济龙头产业 总部经济 1.世界500强企业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及其区域总部、职能总部

2.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及其区域总部、职能总部

3.国内行业100强企业及其区域总部、职能总部

1.高成长、高科技、新经济企业总部

2.大型民营企业总部

3.珠三角总部企业

提质发展两大支撑产业 现代商贸业 1.专业市场公共服务

2.跨境电商

3.市场采购

4.时尚消费

5.服务消费

6.文化消费

7.体育消费

8.会展业

1.连锁商业品牌代理、管理及总部

2.外贸综合服务企业

3.贸易中介代理

4.商业品牌代理

5.体育赛事举办

6.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产品

专业服务业 1.人力资源服务

2.法律服务

3.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

4.信用评价及管理

5.企业咨询及管理服务

6.教育培训服务

7.中介服务及外包服务

1.知识产权代理

2.财富管理中介

3.检验检测

4.赛事筹备、策划、组织等商务服务

巩固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金融业 1.财富管理

2.商贸金融

3.消费金融

4.文化金融

5.科技金融

6.数字普惠金融

7.养老金融

8.类金融

1.创业投资

2.资产评估

3.专利保险

4.知识产权融资

文化创意

产业

1.动漫产业

2.现代传媒

3.互联网游戏

4.数字文化创意

5.艺术品交易

6.文化旅游

1.文化软件服务、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

2.互动影视

3.广告服务

4.工业设计

5.城市规划设计

6.建筑设计

7.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

健康医疗

产业

1.精准医疗

2.医疗美容

3.生物医药

4.中医药保健

5.智慧医疗

6.健康管理

7.养老服务

8.生物医药研发

1.在线医疗教育培训

2.商业医保

3.医疗信息管理

4.高端医疗保健器具

5.基于大数据的医疗云计算

6.智能化移动监测

培育发展五大新兴产业 数字经济 1.大数据

2.云计算

3.高端软件

4.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VR)、全息成像等核心技术开发

5.超感影院、混合现实娱乐等配套装备和平台研发

1.影视动漫、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交互娱乐引擎开发等相关的软件技术和应用服务

2.大型游戏服务平台

新一代信息技术 1.物联网

2.下一代信息网络

3.高性能集成电路研发

4.新一代显示技术开发

5.新型电子元器件研发

6.新一代地理信息服务

7.增材制造(3D打印)

1.云计算基础软件及相关应用软件

2.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和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服务

3.数据交易平台

人工智能 1.智能终端

2.智慧商务

3.智能制造

4.智慧医疗

5.智能家居

6.智慧城市

1.新型能源市场交易体系和商业运营平台

2.类脑智能技术开发与应用

新消费经济 1.夜间经济

2.网红经济

3.社群经济

4.平台经济

5.共享经济

6.新零售

1.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

2.AI+零售技术创新

3.互联网创新任务众包

4.养老健康家政服务

科技服务 1.研究开发及其服务

2.技术转移服务

3.检验检测认证服务

4.创业孵化服务

5.知识产权服务

6.科技咨询服务

1.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和成果转化服务

2.科技信息交流

3.科技评估

4.科技鉴证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      2019年10月17日印发